一度因疫情面临窘境的旅游业,今年逐渐恢复了元气。外出游玩本该是开心的事,但有些急功近利的旅行团,刚恢复上岗就露出了“低价揽客、强制购物”的面目。最近,某地旅行团不达“消费标准”不给房卡的事件,就引发了公众热议。关于跟团游过程中遭遇隐性消费或强制购物的现象,很多人感同身受。如何充分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是摆在旅游市场监管面前的重要课题。
跟团游相较于自由行的唯一优势,就是价格便宜。对于预算有限又渴望出游的人来说,如果能以较低的价格享受旅行乐趣,固然是件好事。然而,以盈利为目的的旅行团,终归不会做赔钱的买卖,很多所谓的“低价”,都是需要靠游客购物来弥补的。导游和游客见面之前,其实都有开盲盒的感觉:对于导游来说,如果旅行团内有购物能力强的游客,则事半功倍,如果游客们都出手谨慎,则会面临较大的压力;对于游客来说,遇到性情温和的导游,大家相安无事,遇到急功近利的,则很可能因为购物引发纠纷。总的来说,一方追求丰厚利润,一方追求低价出行,这本就是一对矛盾,若要避免纠纷,需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商家逐利本没有错,但带有欺骗性质的揽客方式要不得。有些旅行团显著标明“零购物”“无强制购物”,却在实际旅行途中穿插一些计划外的收费项目,甚至以威胁的方式强迫游客购物。当意料之外的消费打破了“低价”预期,人生地不熟的游客往往深陷被动、手足无措。无论哪个地方,在积极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要积极维护自身的形象,当外地游客遭遇不公平待遇的时候,畅通维权渠道,及时制止并惩罚旅行团的违法行为,不让远道而来的消费者利益受损、心情打折。
对于揽客的一方来说,鼓励消费可以有,但强制消费应坚决抵制。与其打着“低价”的幌子行骗,不如在消费价格和旅行体验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在确保明确告知游客各项事宜的前提下,做到按事先约定办事,并不断优化服务,从而积累良好的口碑。游客在选择出游时,也不妨理性判断,对价格明显低于市价甚至“零元出游”的旅行团,没有必要抱有幻想。同时,在遭遇不公平待遇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不做任人宰割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