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15日
第05版:05

沧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李斌—

土耳其生死救援48小时

□ 本报记者 赵宝梅

李斌(左二)和队员们在救援现场

李斌(左一)在现场指挥

土耳其当地时间2月12日18时,沧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李斌率领中国蓝天救援队第三梯队抵达地震重灾区——土耳其卡赫拉曼马拉什。

当地时间2月6日,土耳其发生两次7.8级地震,多地建筑被夷为平地,其中卡赫拉曼马拉什省灾情较为严重。土耳其地震灾情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我国有多支救援队伍奔赴灾区进行救援,中国蓝天救援队便是其中一支。作为沧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李斌赶赴土耳其。

从北京时间2月10日在沧州启程,到广州飞抵伊斯坦布尔,再抵达卡赫拉曼马拉什进行救援,记者一直和李斌保持联系,感受到了他们一路的颠簸和不易。

到达目的地已是当地时间12日19时,与当地政府简单对接后,团队立即展开救援。这是一个疑似有幸存者的坍塌地,废墟中,雷达探测仪探测到有生命迹象,队员们走进废墟,连夜作战。“只要有一点点希望,咱们就不能放弃,哪怕救出一名幸存者也值得。”作为领队,李斌鼓励大家。

卡赫拉曼马拉什是土耳其地震的重灾区,建筑大面积坍塌,人员伤亡惨重。深夜,地处山谷中的城市陷入寂静,四周的山上白雪皑皑,钢筋水泥混杂的废墟上,传来队员们交流的声音:在这里开拆,那边好像有情况……

由于坍塌地情况复杂,不能动用大型机械,队员们只能用小型破拆装备和双手一点点清理,搜救持续到当地时间2月13日8时,等到轮换的队友抵达后,他们才撤离。此时,距离土耳其地震已超过6天,被埋者生还的希望非常渺茫。队员们经过一夜作战,还是未能搜救出幸存者。

经历了几天的长途跋涉,再加上一整晚的搜救,李斌和队员们已经几十个小时没合眼了。大家到达驻地后,终于可以睡上一觉。

驻地是当地应急部门安排的一个大本营基地,各个国家的救援队都驻扎在那里。“条件非常艰苦,只有几顶帐篷,其余什么都没有,队员们只能睡在地上。”李斌说,好在有人带了睡袋,还协调来几条毛毯,大家凑合着都躺了下来。

土耳其正值寒冬,气温低至零下十几度,很多人冻得睡不着,只能眯着眼睛缓解疲劳。

短暂休憩后,李斌和队员们再一次进入现场。因救援黄金时间已过,找到幸存者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根据当地有关部门安排,团队将救援重点转向了搜寻并转运遇难者遗体。

当地时间2月12日21时33分,卡赫拉曼马拉什省又发生4.6级地震。队员们冒着余震的危险,拼尽全力搜寻,在钢筋水泥裹挟着各种杂物的缝隙中,将一具具遇难者遗体运转出去。

眼眶红了,泪水只能咽到肚子里。“灾难无情人有情,我们不能因此沉浸在悲伤中,要振作起来,尽最大可能提供救援,彰显中国的人道主义精神。”李斌说,作为领队,他不仅要在搜救中协调指挥,还承担起队员们精神上的疏导工作。

当地时间2月13日14时左右,记者再次和李斌取得联系,他正带领队员在灾区进行大面积搜救和转运。在他发的微信语音中,现场一片嘈杂,不时传来呼呼的风声。

“连夜在干,好几天没睡觉了。”“刚睡醒,带队马上进现场。”“天黑了,我们还在救援。”……时间在推移,采访时断时续。透过一个个片断,记者感受到了李斌沉重的心情和肩负的巨大责任。

截至记者发稿时,中国蓝天救援队第三梯队已在土耳其卡赫拉曼马拉什救援超过48小时。虽然搜出幸存者的概率几乎为零,但他们依然坚守阵地,配合当地部门做好遇难者遗体搜索转运、物资发放及消杀防疫等工作。“我们会一直坚持,期待有奇迹发生。”李斌说,蓝天救援队定不负众望。

2023-02-15 □ 本报记者 赵宝梅 沧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李斌—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2382.html 1 土耳其生死救援48小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