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很幸运地参与了《献县历史文化实验读本》的编写工作,做了副主编。前几天,听张纪岩老师说,这本书出版5年来,不仅成了献县很多中小学生的课后读物,还有全国很多大学的图书馆居然也收藏了这本“上不了台面”的小书。
事非经过不知难。《献县历史文化实验读本》编写始于2015年秋,成书于2017年夏。虽然已过去5年,但当时编书的每一个细节,我依然记忆犹新。这本书只有100多页,但编写出版前前后后却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一个县无论历史长短,总会有许多事可以讲,许多人可以说。况且献县历史很久,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很大的城市,两千多年来,一代代祖先留下了太多历史和文化。
可也正因为献县可以讲的人和事太多,才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麻烦。我们既不可能把两千多年的人和事都完完整整地讲一遍,也不想随随便便找一些东西,东拼西凑仓促成书。因此在选材上就颇费周折,大家商量了几十次才最终把书稿定下来。
献王陵、《诗经》……这都是献县两千年历史的精华,是《献县历史文化实验读本》必需有的东西;写献县的抗战,当然不能遗忘民族英雄马本斋。可献县还有个刘汝明,在抗战时立了很大功勋。1933年长城抗战时,他已经是国民党师长,却依然赤膊上阵,拿着大刀冲在最前线和日寇拼命。抗战时,他还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送上战场,其中一个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就这样,刘汝明的名字放在了《献县历史文化实验读本》中,让更多孩子了解了他的抗战功绩。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张申府是小垛庄人,过去隶属于献县;还有张岱年,是张申府的亲兄弟。张岱年是大学问家,一生著述甚多,思想见解非常深刻。一本薄薄的册子根本不可能有张岱年一生的成就,我重点讲了他的中西文化观和“综合创新学说”。我想让孩子们从小就有一个正确的文化观,既要热爱我们国家固有的文化,又能放眼世界正确地看待西方的文化,能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创造未来。
献县还有两位非常奇特的外国人,一个叫戴遂良,一个叫顾赛芬。他们在献县几十年,把《诗经》《礼记》等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国外,其中顾赛芬还是享誉世界的“汉籍欧译”三贤之一。可惜,因为种种原因,献县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位外国学者,于是《献县历史文化实验读本》里给这两位可爱的外国老人留了位置。
书无论厚薄好坏,总要有一个序言。《献县历史文化实验读本》序言的题目就叫《学必始于乡而后可通天下》。如果说我们编这个小册子有什么目的,那就是这句序言的题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对书稿审查很严格,可是我们的书稿送审后却顺利地通过了。出版印刷之前,还记得张纪岩老师大夏天跑到北京去做最后校对。他眼已经花了,屋子里的灯光又暗,他近乎趴在纸上才能看清那些芝麻粒大小的字迹。书出版后,我第一时间连夜跑到保定印刷厂把书运回献县。
还记得,那天晚上十点多钟,我们装完车开始往回赶。可刚出保定市就开始下雨。书怕雨淋,我们只好躲到立交桥下避雨。闲着也是闲着,我掏出一本《献县历史文化实验读本》,借着远处幽暗的路灯光看了起来。在编辑的两年中,对这里面的每个字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可当拿起还带着墨香的这本小书,竟如获至宝,满满的成就感。
小书不小,它是献县古今文化的凝聚,能让更多人了解献县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是我们这些文化传播者的使命,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