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海涛 本报通讯员 钱 坤 王 岩 李 鹤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渤海新区黄骅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突出抓好‘以港带产、以产兴城、港产城融合’,当仁不让地在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渤海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黄骅市委副书记、市长宫建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突出抓好港口转型升级,在打造现代综合服务大港上取得更大成效。宫建军表示,将提速码头群建设,加快总投资61亿元的3个续建码头建设,实现总投资260亿元的12个工程开工建设,进一步激发港口发展新动能;完善集疏运体系,确保港外编组站等工程竣工投用,加快散货港区物流园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提升集疏港效率。开通至东南亚等地的3条集装箱外贸航线,开发途经鄂尔多斯等5条新路线,新增乌兰察布等5个内陆港,进一步放大港口辐射带动作用。
突出抓好临港产业聚集,在打造现代临港产业体系上取得更大成效。一是掀起项目建设新热潮。今年一季度,实现总投资700亿元的68个项目集中落地开工,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突破300个,确保150个项目年内竣工。二是掀起招商引资新浪潮。一方面,聚焦产业链抓招商。围绕主导产业,一手抓“链主”“龙头”企业引进,一手抓关键环节企业和配套企业,在延链补链中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完善机制抓招商。实行主要领导带队、四大班子包保、部门单位上阵招商制度,年内招引50亿元以上项目15个以上,5亿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力争150个以上项目列入省市重点和前期管理,切实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动人场面。三是掀起营商环境新风潮。以争创全国信用示范城市为抓手,聚焦“项目九制”“营商八条”,深化审批承诺制改革,优化“五证齐发”流程,打造最快审批通道,让项目“拿地即开工”从个案变成常态。同时,实行全链条、保姆式服务,为加快项目建设扫清障碍,全力打造源头活水不断涌入的投资新洼地。
突出抓好“滨海新城”建设,在打造全省县城建设样板示范上取得更大成效。紧紧围绕打造“黄骅样板”,实施好总投资432亿元的96个城建项目。一是以路网畅通构建“滨海新城”大交通格局,让城市通行更顺畅,让居民出行更方便。重点实施石衡沧港、津维高铁“两站一线”等路网贯通工程,着力构建“京津石”一小时生活圈。二是以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滨海新城”颜值容貌,让居住环境更舒适、便民服务更便利。重点实施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54个老旧小区改造,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三是以公共服务功能完善,提高“滨海新城”品质品位,让城市更具吸引力,让市民更有归属感。重点实施新黄骅中学、新市医院等公共服务项目,让“滨海新城”成为人们都愿意到这里安居乐业的地方、资本都愿意到这里投资兴业的地方、人才都愿意到这里创新创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