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0日
第04版:04

31个农业村的“薄家底” 是怎样厚起来的?

(上接第一版)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带动了群众也打动了群众,到2021年10月,31个村流转土地均在100亩以上。两个月后,木门店镇又被确定为全省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区。在资金扶持下,31个村随后流转土地均达到200亩左右。

同时,为更好发挥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镇党委号召,各村党支部都领办了土地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理事长,村监会主任担任监事长。土地合作社和农户建立起“保底租金+溢价补偿+福利救助”的利益连接机制,保证入社农户的合理收益。

为进一步发挥镇党委统筹区域资源的优势,31个村土地合作社联合起来,吸纳市场化农民合作社,共同发起成立木门店镇土地合作社联合社,搭建起镇域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平台,对各村土地合作社流转经营的土地采取“四统两分”的种植管理模式,即统一产业、统一品种、统一团购农资、统一技术服务,分村种植管理、分村销售,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益,降低成本和风险。

解放劳动力,村集体和农民实现“双赢”

过完年后,野兀屯村党支部书记吴淑通一直惦记着庄稼的长势情况,经常和市县农技专家保持沟通,“今年土质疏松感不错,冬小麦长势肯定错不了。”他说。

吴淑通说,前年底,村里共流转了200亩土地,但当时地里出现水涝,不适合种小麦。所以去年仅收了一季玉米。

尽管这样,野兀屯村去年集体收入仍很可观,“玉米主要卖给周边奶牛场用于青贮饲料,算了一下,一亩地大概卖了1450元,刨去成本,一亩地能有700多元利润,这样算下来,总收入近15万元。”吴淑通说,流转土地之前,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

对于未来,吴淑通和班子成员非常有信心,“今年小麦也种上了,收入肯定会更多,如果行情不出现意外的话,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超20万元。”吴淑通高兴地说,下一步,他们打算将这笔收入用于建设完善村里公共设施,扩展道路,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西抛庄村去年种植的玉米也获得了丰收,村党支部书记于洪洋从实际中切实感受到了这种模式“投资少、门槛低、风险小、见效快”的特点。

“种植方面可以实现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且通过去地界、去垄沟,增加了耕作面积,提高了种粮效率和效益。此外,与特色产业相比,玉米和小麦种植技术门槛低,耕、种、管、收各环节机械化、社会化服务链条完备,在国家鼓励种粮的大背景下不愁销路,市场风险小,收益有保障。”于洪洋说。

让村集体化身“种粮大户”,这从根本上激活了农村发展原动力。不仅31个村庄集体经济实现了自我“造血”功能,也让农民获得了时间自由和经济实惠。后吴召村71岁的农民王春华家里有7亩地。他说,当年种粮,一亩地利润也就200块钱上下,而且牵扯很多精力。村里流转土地后,王春华把土地全部纳入了村集体管辖,“一亩地租金600块钱,一年这些地就得4200块钱,还旱涝保收。”腾出双手和精力的王春华,和老伴在周边地区打零工、干杂活,老两口一个月能赚七八千块钱。

《乡村振兴案例选(第一辑)》中,专家对木门店镇这种“新路径”进行了点评:“木门店镇找准农业农村发展‘痛点’,立足从农业上做文章、从土地上挖潜力,鼓励各村以集体名义承包村民流转土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种粮,收益归村集体所有,迅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纯农业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推广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充分说明了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组织的领导,在各级党员的干劲儿。”刘建中说,“我们的最终目的,就要把这片土地建成壮大集体经济的‘创收田’、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田’、现代农业的‘示范田’和农村干部素质提升的‘实训田’。”

2023-02-20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2889.html 1 31个农业村的“薄家底” 是怎样厚起来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