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0日
第06版:06

七彩夕阳义务理发志愿服务队

从“头”开始 关爱不停歇

队员们为社区居民义务理发。

郑季莲(左一)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

本报记者 赵玉洁

2月10日上午,新华区建北社区七彩夕阳义务理发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又如约来到了颐和乐园老年公寓。很多老人早已在活动大厅等候。短短3个多小时,就有近百名老年朋友喜提“新发型”。

每月10日到敬老院、荣复军人疗养院或老年公寓开展公益活动,每月20日为辖区居民提供免费服务,志愿服务队成立14年来,风雨无阻、挥洒汗水、倾情付出。如今,虽然队员们的平均年龄已超过65岁,但他们依然用满腔热情和拳拳爱心,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服务队队长郑季莲是位有着50余年党龄的老党员。别看今年已经78岁了,但每个月的活动上,总少不了她的身影。

早在1982年,在沧州市钢管厂上班的郑季莲,就自学了理发技术。从此,她时常为身边的同事、工友修剪发型。

退休后,她发现小区里60岁以上的老人不少,外出理发多有不便。于是,她就在小区的警卫室里为居民免费理发。虽然老人们对发型不挑剔,但郑季莲还是会根据不同的头型、脸型进行个性化设计,大家都非常满意。

渐渐地,前来理发的人越来越多,更有其他小区的居民慕名而来。

眼见越来越忙碌,郑季莲想,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何不把有技术、有爱心的人组织在一起,成立一个义务理发服务队?

她把这个想法与社区书记吴静一说,吴静马上表态支持:“太好了!社区大力支持,郑姨您组织吧,我们提供理发工具。”

就这样,2009年,郑季莲与6名均已退休又乐于助人的社区居民一起,创立了“七彩夕阳义务理发志愿服务队”。

从满月祝福到临终关怀

在社区定点理发的同时,遇到情况特殊的,队员们也总是随叫随到、上门服务。

有的居民家喜添新丁,无论是婴儿第一次理胎发,还是满月剃头,都免不了要请队员们入户。每当此时,队里都会推荐理发技术最好的前去,还会为孩子送上诚挚的祝福。

小区里有一位患有小脑萎缩的居民,起初每个月都来找郑季莲理发。后来老人卧病在床,郑季莲就定期上门为她服务。那时,老人对外界已鲜有反应,时常是呆呆地望着郑季莲,张着嘴口水不住地往下流。老人无法端坐、头总是左摇右摆,每次都要家人扶助,郑季莲才能为她理发。往往理完发后,郑季莲的衣袖和前襟经常会粘上老人的口水,胳膊也时常累得抬不起来。即便如此,郑季莲依然每月按时前往,风雨无阻。老人去世前,也是郑季莲为她理了最后一次发。

队员们的辛勤付出和爱心奉献,也感染着社区的居民们。

今年68岁的和桂芳,加入服务队已近5年。当初,她的婆婆年逾八旬,行动不便,每次理发都是队员们上门服务。和桂芳深受感动,也积极参与到服务队的公益活动中,不仅帮忙打扫场地、维持秩序,而且发挥她的摄影特长,记录下了很多感人的瞬间。后来,她的老伴儿也成了服务队中的一员。

就这样,服务队不断壮大,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19人。有些队员由于要照看孙辈,中途不得不离开,但他们都表示,等有了空闲,一定还要重返服务队,继续奉献爱心。

从方便邻里到服务社会

14年来,服务队不仅让社区居民享受到了便利,还多次前往沧州市荣复军人疗养院、孙庄子敬老院、院东敬老院、银鹤老年公寓、颐和乐园老年公寓等地,为那里的老年朋友送上细致周到的服务。

在建北社区,曾有一家颐兴老年公寓。服务队“承包”了公寓里所有老人的理发工作。队员周学臣更是主动承担起了对六七位卧床老人的服务。尽管有护理员的协助,但周学臣每次给老人们理完发还是满身大汗、筋疲力尽。可是,每到去公寓的日子,他都会准时到场、尽心尽力。哪怕是脚崴了,他也一瘸一拐地全程参与,从未缺席。

2019年8月,颐兴老年公寓搬到了明珠商贸城西边。到了理发的日子,社区书记考虑到服务队的队员们都上了年纪,路远出行不便,就劝说大家不要去了。但是,队员们放心不下,郑季莲和孟秀荣、刘桂玲乘公交辗转倒车,又步行了很久,总算找到了老年公寓新址。公寓里的老人们一看到她们,分外亲切。一位姓孟的老人拉着郑季莲的手说:“郑大姐,我昨天晚上睡不着,还在想,也不知你今天能不能来?”说话间,眼里竟含满了泪水。郑季莲当即幽默地表态:“放心吧,有我们服务队在,不会让你们梳起小辫儿的。”于是,服务队与颐兴老年公寓的情缘一直延续至今。公寓里的老人们还亲手编制了各色珠花,赠送给队员们,聊表心中的感激之情。

一把剪刀、一个推子、一块围布,工具虽简单,关爱却无限。这支充满爱的队伍,在从“头”开始的公益之路上一路前行,在冬去春来的时光荏苒中诠释着不离不弃的深情。

2023-02-20 七彩夕阳义务理发志愿服务队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2901.html 1 从“头”开始 关爱不停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