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其征
“带连队、倾心奉献,几载深耕,播撒红色火种向战育人;强支部、立身为范,攥指成拳,打造过硬堡垒样样标杆。你是一名播火者,燃烧自己,让别人温暖;你是一名举旗人,满腔热忱,把自己擎作旗杆。”
——摘自夏开言获评年度“十大忠诚卫士”颁奖词
日前,在北京卫戍区某部礼堂内,第四届年度“十大忠诚卫士”颁奖活动正在举行。经过层层推荐、筛选、选拔,来自我市新华区的军人夏开言当选该部年度“十大忠诚卫士”。
夏开言儿时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军人。从河北科技大学国防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北京卫戍区某部,历任排长、副连长等职,2019年担任连队政治指导员。从一名优秀的国防毕业生,到现在成长为一名连队政治指导员,8年从军路,夏开言始终把战士冷暖放在心上,把为兵减负、为兵解忧、为兵解难作为自己第一责任,所带连队时隔7年后被评为“四铁先进单位”。颁奖活动的颁奖词,就是夏开言不忘初心路、兴连育兵魂的生动写照。
始终做赓续红色基因的“播火者”
红色,是军旗的颜色,也是信仰的底色。
夏开言所在的连队,前身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作风的红军连队,曾参加过涟水保卫战、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战斗;解放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出色完成上级赋予的战斗任务,逐渐形成了“攻必克、守必固、摧不垮、打不烂”的优良传统。
“四年前,我领命成为这支红军连队的政治指导员,看到连队满墙的荣誉,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震撼,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夏开言说,进入连队后,通过对全连官兵逐一聊天谈心,发现有不少官兵对连队历史知之甚少。
“连队取得的那些荣誉,不仅是连队的无上荣光,更是连队再创新辉煌的基础。”如何让全连官兵熟知连史,把连队的光荣传统传承下去,进一步提升全连的向心力、凝聚力,成了夏开言入连后的首要工作。
为此,夏开言通过网上查、实地看,深入连队发源地,挖掘整理连史中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组织开展了“学连史、唱连歌、当传人”“连史故事大讲堂”等活动,每个月遴选两三个骨干,宣讲连队故事,弘扬红军战斗精神,激发全连官兵的战斗力和竞争力。
“自从穿上军装那天起,我就迷恋上了你,你有悠久的传统经历,也有不朽的历史功勋……”夜色已深,连队综合活动室内灯火通明,全连官兵照例一起高唱连歌。连歌唱罢,“攻必克、守必固、摧不垮、打不烂”的连训又从战士们口中齐声嘶吼而出。这是全连学习连史的一个缩影。在夏开言看来,连歌、连训承载着连史,每天晚上点名唱连歌、诵连训,对激励全连官兵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很有必要。
“连史学习带给官兵的不仅仅是自信,更多的是投身军事训练的自觉。通过学习连史,全连官兵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全团举行的数次比武活动中,都取得了较好名次。”夏开言说。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大会闭幕后,全国各地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的热潮。“作为一支红色底蕴深厚的连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一直是连队的优良传统。身为这支连队的政治指导员,绝不能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只有武装好自己的头脑,做到先学一步、深学一层,真正掌握理论精髓,才能切实当好党的创新理论‘播火者’。”夏开言坦言,在带头自学的基础上,他在连队采取集中授课辅导、常态理论学习、成立理论宣讲小分队等方式,开展天天学“习”、经常性的群众性讨论、主题书画展等活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涌现出了陈哲元、王涛等一批优秀理论骨干,官兵思想认同更加一致、训练热情更加高涨、军心士气更加高昂。
始终做用真情换兵心的“贴心人”
用真心换真情,以真情赢兵心。
相信很多人对《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并不陌生,剧中钢七连一排三班班长史今知兵爱兵,秉持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把许三多打造成一把尖刀的剧情让人印象深刻。
在现实军营中,从不缺少像“史今”一样的基层带兵人。夏开言就是其中之一,他从战士训练场上的言行举止捕捉思想波动,从聊天谈心中解开战士心里的疙瘩。战士生病了,他嘘寒问暖,送医喂药;因为训练,腿脚肿了,他亲自为战士涂抹红花油;战士家里有了困难,他总会出手相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家长把孩子交给部队,交给我们,这是对我们的信任,要尽最大努力把兵带好,既要对当下负责,更要为他们今后成长着想!”
班长栾俊增2013年入伍,家中只有母亲,经营着一家小餐馆。由于母亲身体原因,栾俊增想回家帮助母亲打理餐馆,便萌生了退伍想法,训练也不认真对待。夏开言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找栾俊增聊天,了解内心想法,从他自身现实情况以及退伍后如何生活聊起,话现在、谈未来。经过几次深入沟通,栾俊增最终打消了提前退伍的想法,决定在部队好好干,不给人生留遗憾。
“夏指导员像家中的‘老大哥’一样,特别暖心、交心,对每一个兵都不放弃,我们工作生活中碰到的烦心事,都愿意和他说,每次他都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道理,疏导我们的心结。”栾俊增说。
对于新兵来说,“想家关”“苦累关”是最难的。战士张宇2021年底来到连队后,一开始也出现了情绪低落、茶饭不思的情况,甚至晚上想家,熄灯后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训练也不在状态。夏开言及时和他谈心,找到了问题所在,张宇的训练态度端正了,各项训练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有一次,我睡得迷迷糊糊的,感觉床旁边有一个人在给我盖被子。早上起来,看见指导员的大衣铺在我的被子上,当时我心里特别暖。”张宇说。
“夏开言就像家长一样,全连所有战士的生日、家庭情况都如数家珍;日常生活中更是细致入微,晚上当战士们熄灯入睡后,他都会到寝室去转转,看看寝室窗户关没关严,战士们被子有没有盖好,1点之前根本没有睡过觉。就连退役好多年的战士也和他有联系。”连长崔超宇说。
知兵、爱兵、育兵。夏开言用自身的模范表率和言传身教,将战士的冷暖系在心头,充分发挥带兵人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了基层一线带兵人的良好形象。
为了大家舍小家的“忠诚卫士”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这是夏开言的妻子王雪莹最喜欢的诗歌《致橡树》。夏开言和王雪莹在同一所大学毕业,毕业后,夏开言去了自己喜欢的部队,妻子王雪莹在北京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了家乡沧州。结婚6年来,为了让丈夫安心守好国家这个“大家”,王雪莹默默付出,一边忙于工作,一边照顾家庭和孩子,用实际行动撑起丈夫身后的那片天。
“由于工作原因,我这几年回家次数少,对家里的事也照顾不上。妻子怀孕期间,反应很大,我也没能在身边照顾她。”谈起妻子,夏开言很是愧疚。
但在王雪莹眼里,夏开言却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开言心思细腻,虽然不在沧州,但我爸妈的生日,他都记着。在家期间,他也是个眼里有活儿的人。生了女儿后,开言每天都会和女儿视频,他只要一来视频,女儿就特别兴奋。”王雪莹说,“他守护‘大家’,我要给他温暖的小家。我的爱人选择了这份使命,我十分支持,虽然不能时时陪在我和孩子身边,但是我们做军嫂的就是再苦心里也甜。”
从相知、相识、相恋,再到现在有一个两周岁半的女儿,正如《致橡树》中写的那样,他们一路走来,二人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谱写出那首舍小家为大家的“忠诚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