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加快推进形成“京津研发、沧州转化”发展模式和地域品牌。2022年,我市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研发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6家,其中与京津合作共建的2家。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全市推动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放大产业优势,推动更深层次产业协作,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带动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绿色化工产值达4000亿元,打造管道装备2000亿集群,汽车制造、服装服饰等500亿集群,生物医药、新能源等200亿集群。
加快交通互联互通,建起与京津及相邻城市“半小时”“一小时”交通圈
清晨在渤海之滨赏晨曦,中午到王府井品烤鸭,晚上回燕赵大地望繁星。
这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描绘出的一幅蓝图。如今,这一切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适应大战略,沧州按下交通互联互通“快进键”,始终不遗余力畅通与京津、雄安和省会的交通联系,积极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构建与京津及相邻城市“半小时”“一小时”交通圈。
当下,打开中国交通地图会惊喜地发现,我市已成为全国交通干道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京沪高铁和京沪、京九、邯黄、朔黄、黄万、沧港(骋宇)等铁路,京沪、京台、黄石、保沧、荣乌(津汕)、大广、沿海等高速公路以及四通八达的国省干线,构筑起沧州的陆路交通骨架。
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过去一年,我市着眼更高层次谋求交通“主动脉”再次扩张,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高速方面,我市继续加快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曲港、邯港、荣乌改扩建等3个高速公路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总里程373公里,总投资约495亿元,在建里程比过去20多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的一半还多。
铁路方面,雄商高铁、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加速建设,津潍高铁稳步推进,沧州正着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重要枢纽。
伴随陆上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我市海上大通道的建设步伐也插上了翅膀,黄骅港建设日新月异。总投资52亿元的泰地液体化工码头、散货港区矿石码头等项目建成投用;黄骅港至上海港内外贸集装箱航线正式开通,实现外贸集装箱航线零的突破;首次开启河北省中欧班列“公铁海”联运新模式;港口吞吐量完成3.15亿吨、集装箱突破百万标箱,港口国际化水平和对外辐射能力显著提升。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沧州篇章,加快建设具有竞争力、吸引力、承载力的现代化沿海经济强市,港口建设更是备受瞩目、快马加鞭。据悉,今年我市将围绕黄骅港到“十四五”末“泊位数量、航线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翻一番”的目标,加速推进原油、集装箱、LNG、滚装等22个码头和7条铁路专用线建设,深入推进与上港集团合作、丰富拓展内外航线,渤海新区全国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等多项工作,加快黄骅港向现代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转变。
进入2023年,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方面,沧州再次迎来新的突破:中捷通用机场改扩建项目顺利通过校飞,预计今年3月投用,将成为全国唯一一家满足大型客机起降的通用机场。
东出西联、南北贯通、陆海空统筹、区域协同,沧州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京津冀综合交通大动脉,沧州发展的道路也越走越顺、越行越宽。
深化与雄安新区对接服务,坚持更深层次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7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横空出世,为沧州更深层次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推进京津冀协同向纵深发展送来千载难逢的叠加机遇,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项目对接、专家研讨、企业携手、人员互动……近年来,围绕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我市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不断深化各领域与雄安新区的对接合作,先后制定了《借助雄安新区发展机遇,加快沧州市创新驱动经济强市发展的指导意见》《沧州市参与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
勇担使命、服务大局,全市上下强化大局观念和协同意识,全力推动支持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工作高质量实施,持续抓好雄安新区周边土地、人口、项目管控,协同推进雄安生态林带建设,不断强化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做好白洋淀流域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工作。
同时,聚焦平台建设持续发力,充分发挥任丘、肃宁等地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加强优质产品供应,积极推动雄安新区产业·肃宁协同园区、沧东雄安新区新材料管道园建设,任丘雄安自贸区协同发展区等一批对接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协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突出打造雄安新区便捷出海口,不断加快推进黄骅港公共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提升港口通关能力、货物吞吐能力和吸引集聚能力。
强化对接雄安创新载体建设,出台《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沧州区域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积极扶持壮大创新主体规模,引导创新主体对接雄安科技、产业资源。
一路走来,沧州人用实际行动助力重大国家战略在沧州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我市共签约京津雄项目176个、总投资515亿元,肃宁协同园、沧东新材料产业园承接雄安转移企业66家。
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向更高水平提升,让群众享受到更多“民生红利”
春华秋实,转瞬九载。
9年来,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春风,我市在环保、教育、医疗等领域与京津的全方位合作也不断深化。随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向更高水平提升,普通百姓享受到越来越多协同发展带来的“民生红利”。
尤其是近几年,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
来沧的京津名医多了,看病越来越方便。这种变化源自三地医疗协作的日益紧密。目前,全市共有25家医疗机构与京津76家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其中北京60家、天津16家。我市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已与多所京津高校、教育机构开展了合作育人,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北京朝阳中西医急诊抢救中心等40多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实训基地。我市不断提高全市养老机构建设和服务水平,主动承接京津外溢养老资源,2022年,241名京津籍老年人入住我市养老机构。
与京津共建的研发平台多了,京津人才成了沧州的常客。变化源自三地联合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的不断尝试。目前,全市共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研发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110家,与京冀共建的达32家,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12.04亿元。
同时,我市与京津雄在生态保护、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互动也越来越多。
加强生态环境联建联治,打造京津冀区域生态一体化新样板。抓好白洋淀流域生态治理保护,构筑起雄安新区生态安全屏障。深化重污染天气预警合作,加强会商研判,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加强与京津统筹开发文化资源,以5A级景区为建设标准,大力推动大运河沿线文旅项目建设,围绕打造“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地域旅游品牌,建好面向京津市场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批京津游客到访沧州……推动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市愈发注重推动重点领域合作向更大范围延伸。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也让沧州这片古老又现代的土地展露出新的容颜,释放出蓬勃的活力。
协同大发展,潮涌渤海湾。我们坚信,行进在国家战略的大道上,沧州必将以更稳健的步伐、更充沛的动力,实现新的跨越,演绎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