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活跃着这样一群健身爱好者,他们充满活力,不计报酬,义务教授大家各种健身技能,普及健身知识,他们就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又称“公益教练”。这些“公益教练”无处不在,让居民下楼就能找到服务点、出门就能得到科学健身辅导。
目前,我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1.5万人,他们分布在全市4800多个社会体育指导站(点)和晨、晚练点。
1.5万名“指导员”活跃在4800多个站(点)
清晨,天微亮,一群太极拳爱好者在南湖岸边拉开阵势。几十人的队伍,整齐划一……排在队伍最前面的老人是南湖活动站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郭庆法。他今年69岁,利于业余时间普及陈氏太极拳,已办学习班35期,超3000人受益。上至耄耋老人,下到青年学生,越来越多人加入进来。
“晨练人群最多时能达200人,其中,有不少人还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呢!”郭庆法说。
市人民公园夕阳红活动站,站长李丽正带着队员们练舞,轻盈的身姿看不出她已年过花甲。自己锻炼,推己及人,李丽乐于分享健身好方法。她先后牵头组建了人民公园夕阳红活动站、隆华社区活动站、幞园社区腰鼓队、隆华社区秧歌队。
目前,我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超1.5万人,活跃于4800多个站(点),他们中六成年龄在45岁以上。
自从国家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以来,我市积极组织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同时,还选派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参加国家、省体育部门举办的各类新健身项目的学习、培训,学成后及时办班推广,把更多的健身技能传授给群众。这一举措使我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知识结构、组织能力、管理水平、指导水平、技能水平以及服务水平等有较大提高。
自编节目屡获奖
从线下到线上,从城市到乡村,随处可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身影。
“队员们,动起来啦!”早晨7时,宋胜敏准时出现在舞蹈健身微信群里,带领大家跳健身舞。他是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从2018年开班教健身舞,下乡村、进校园、到社区,宋胜敏义务培训学员2600多人,编排的20多个健身舞蹈节目,曾获国家、省、市舞蹈比赛大奖。
“不只义务带领群众健身,这些‘教练’都非常敬业,很多健身节目都是他们自己创作编排的。”沧州市体育局一位负责人说。
孟淑贞姐妹三人都是健身爱好者,二妹孟淑玲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活动站的大部分自编节目出自她手。为了节省费用,站里不少道具是废物利用。她用易拉罐装绿豆,创编了易拉罐舞;用废弃的大蒲扇画上脸谱,创作了舞蹈《快乐的老妈》。这些健身节目不仅丰富了队员们的生活,还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项。
在基层健身活动中,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挥引领、组织作用,带动身边人积极参与健身活动,掀起全民健身热潮。
由“数量上升”转向“服务质量提升”
随着健身队伍不断壮大,要求社会体育指导员们由“数量上升”转向“服务质量提升”。
在黄河路与朝阳路交叉口东侧小广场上,金玲舞蹈健身队的队员们随着音乐在做养生操。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李金玲在一旁指导几位新成员如何做动作,合理运动到每个部位。
“以前只要带着大家跳跳舞出身汗就行了。现在不一样,每个人年龄、身体情况不同,要有针对性地指导。”李金玲说,这套养生操有健身活血作用,适合中老年人冬、春季练习。做完养生操,开始热身运动,之后是拍打操、现代舞。这些是李金玲之前从省里培训学回来的。这几年,她每年要到外地学习,再学以致用,丰富队员们的健身活动内容。
除了辅导群众健身外,李金玲还经常到基层健身站(点)指导,带动了城区和农村各站点健身,帮助新建站(点)10余个,每年为站(点)、村镇培养社会体育指导骨干200余人,辐射带动近千名群众参与健身活动。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运动专业知识课程和技术等级培训等课程之外,我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还加入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常见慢性病的运动治疗方法等知识,引导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公共体育事业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