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志辉 本报通讯员 张 军 高 康
“新华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加快建设‘五个新华’,着力打造‘五个强区’,以踏实肯干的责任感、事争一流的精气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华篇章开新局、谱新篇。”日前,新华区委书记金培元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以转型促发展,以改革稳市场,以不变的责任感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华区将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发力点,持续不断厚植发展优势。依托清华校友会、中科院老专家中心等平台,发挥技术、信息、资源等优势,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全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6.5亿元以上,争取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功能,降低企业经营门槛,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和成本,预计全年新注册经营主体3300户以上。坚决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通过政银企合作纾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强化要素保障,落实县级领导包联企业责任制,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立足区位优势,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围绕长芦大道与解放路东延黄金十字等关键区域,全面向外推介新华、宣传新华,积极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让招商引资“源头活水”汇聚成新华发展的“经济洪流”。
以城市更新打造百姓安居新貌,以优化治理实现人居环境蝶变。今年,新华区将加速推进中心城区“向东发展”战略,全面构建城市均衡发展框架,全方位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持续释放城市活力。深入开展城市更新,全面统筹项目包开发,完善道路、医疗、文体、教育等功能配套设施,启动老火车站片区综合改造,推进永乐大道等道路贯通,确保华北商厦四期在3月底开业迎宾。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垃圾分类示范区建设,持之以恒推进“创城”“创卫”,严厉打击违法建设、占道经营等城市乱象,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改善人居环境,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培育文明乡风,绘就美丽乡村锦绣画卷。
以实干保障人民需求,以安全护航城市发展。新华区将全面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想人民之所想,解人民之所盼,以服务人民为导向,持续推进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建设优化。今年,新华区将谋划实施20项民生实事和20项民生工程,努力办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事和好事,不断补齐民生短板、兜牢民生底线;加大兴沧小学等学校建设力度,丰富优质学位供给,顺利启动教育园区项目,稳步推进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高效启动人民医院东院区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推动“136智慧网格管理体系”提档升级,巩固“平安河北建设示范区”建设成果,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金培元表示,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新华区全体党员干部将扛旗争先、冲刺在前,真抓实干,马上就办,在新的一年里展现新担当、干出新业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华绚丽篇章,为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强市贡献新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