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超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3月6日是惊蛰,这天一大早,67岁的黄桂兰就坐在话筒前,朗诵起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这首《观田家》,并将录制好的音频发到了在线音频平台——“喜马拉雅”的个人账号上。
黄桂兰曾是一名下岗职工,开过饭店、卖过冷饮。3年前,她去公园遛弯,恰巧碰到有人在湖边大声朗诵。“那个人朗诵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当时荷花开得正好,再配上朦朦胧胧的月色,我好像一下子就走进了文章里,那种感觉太奇妙了。”黄桂兰说。
那次偶遇让黄桂兰喜欢上了朗诵。学气息、学文学、学说普通话……每天吃完晚饭,黄桂兰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我朗诵的第一个作品是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从了解创作背景开始,到最后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黄桂兰说。
好的朗诵作品,不仅要体现作者在创作文章时的情感,还要有朗诵者自己的理解,并进行艺术再创作。通常,从拿到文稿到将音频上传至网上,黄桂兰要经过预读、构思、录制、编辑、上传等10来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要精益求精,每个作品都要反复打磨,有时甚至还要推倒重来。一段短短几分钟的音频,看似简单,往往要花上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去完成。“这样呈现出来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触及灵魂。”黄桂兰说。
虽然很难,但黄桂兰很享受这个过程,尤其当看到人们为她的朗诵作品点赞、留言时,她更是干劲满满。
学朗诵技巧,学音频的录制剪辑,学打理音频平台的个人账号……自从有了这个爱好,黄桂兰每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朗诵赋予了她最美的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