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0日
第03版:03

盐碱地变身高产田

——感受南皮县农耕中的“科技力量”

本报记者 周 洋 本报通讯员 丛慧婧 赵华靖 李 飞

日前,在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内,科研人员正利用温室气体采集箱进行气体排放试验,一场针对“秸秆深埋还田”技术的试验正在进行。随后,得出一系列数据,分析研究秸秆深埋与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

“研究发现,秸秆深埋还田可以比传统的秸秆平铺还田有效减少20%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也就意味着,它可以相应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而提升土壤肥力。”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董心亮说,这项技术如果能够在南皮50万亩耕地上推广,可以提高整体的耕地质量。

2013年,我国实施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是这项工程的核心技术发源地。科研人员针对干旱缺水、土壤盐碱两大难题进行长期的科技攻关,系统开展盐碱地改良利用与中低产田粮食增产、微咸水灌溉与利用、耐盐节水优良品种选育、有机肥与无机肥合理配施等创新理论与技术研究。通过科技攻关,项目区小麦平均亩产也从原来的400多公斤逐步跃升到500多公斤,部分地块儿单产可达600公斤。

在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外,技术推广也在各地实施。在乌马营镇白坊子村的麦田里,南皮县农业农村局种植科科长柴健和其他几位农技专家正蹲在地头,对冬小麦进行“把脉问诊”。

“从去年冬天到现在,就一直没怎么下雨。今年立春后气温回升比较慢,现在到了返青期该如何管理,俺们都特别关心。”白坊子村67岁的白树龙说。农技专家针对农民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让大家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早在一个月前,我们组织30多名农技人员分赴不同的地块儿开展苗情调查,分类指导农民提前落实浇水补墒、防冻防寒、防病虫害等措施,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柴健说。

针对农民们担心的去冬今春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状况,南皮县除了开展“送技下乡”外,还依托覆盖城乡的气象观测站、移动雷达车对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分析研判,抓住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改善盐碱地土壤墒情。同时积极疏通沟渠、完善蓄水及引调水配套设施,从南运河引调1500万立方米灌溉用水为土地“解渴”,保障夏粮丰产增收。

2023-03-10 ——感受南皮县农耕中的“科技力量”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4653.html 1 盐碱地变身高产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