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转型成就产业新贵
日前,一辆货车载着9万余枚鸡蛋缓缓驶出黄骅市志华蛋鸡养殖有限公司厂区,奔向邢台沙河市。
目送货车离开,公司总经理杨志华又一头扎进了鸡舍。“我要先照看好这些宝贝鸡,她们是母代种鸡,后代将是京津冀等省市蛋鸡主力军。照顾不好她们,大家吃鸡蛋都受影响。”
鸡舍内一只只大公鸡雄姿卓然,不远处是雪白的产蛋母鸡,她们鸡冠艳丽,姿势挺拔,叫声嘹亮。
杨志华在“万鸡齐鸣”中忙碌开来,“通过技术攻关,鸡蛋受精率超过94%,孵化率达到了97%,比同行高出7%,因此深受客户欢迎,下游孵化企业主动上门合作。”
除了超高的孵化率,杨志华的养殖规模更是引来业内瞩目。
由于受国内种鸡市场所限,种鸡养殖企业规模大多在1至2万只,达到5万只的企业已是凤毛麟角,志华公司今年达到了9万只,而且进一步优化了种鸡比例,在保证受精率的前提下,将公母鸡比例由1∶60,提高到1∶80,引来众多同行前来学习。
杨志华表示,公司能在种鸡行业实现快速发展出乎预料。多年前,公司作为传统蛋鸡养殖企业,因经营困难被迫转型进入种鸡市场。
攻克600项技术
拿下产业话语权
2012年,杨志华进军蛋鸡养殖业。初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可不久,鸡蛋价格开始一路走低,杨志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卖一批鸡蛋,亏一次钱,这样下去就是等死。我就去北京等地向业内优秀企业取经,看怎么改变企业眼前的困局。”杨志华为挽救企业开始积极行动。
经过考察,杨志华发现,国内种鸡市场发展相对缓慢,所需祖代种鸡需要大量进口,再由国内企业发展母代种鸡,后将子代鸡苗供应市场。
“种鸡成为产业发展瓶颈,为后来者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遇,谁能打破瓶颈,谁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杨志华发现新商机。
看准之后,杨志华毅然带领企业转型。
转型初期,杨志华本想直接入手祖代种鸡,但碰了一鼻子灰。
“为保持产业优势,欧美国家禁止祖代种鸡出口,只供应少量母代鸡,因此我只能从母代鸡入手。”杨志华很无奈。
初期,杨志华试养了2万只“海兰克”种鸡。
种鸡产蛋后,杨志华很高兴,马上送去孵化公司,但很快就被“打脸”了。由于种蛋受精率低、带菌率高等因素,造成孵化率很低,孵出的鸡苗活力差、死亡率高,因此种蛋不被客户接受。
“我们小看种鸡养殖了。”杨志华深受打击。
“养普通蛋鸡,保证营养,做好防疫,将鸡蛋销售出去就可以了,可养种鸡就不行,你要保证饲料营养、鸡舍温度、种鸡和鸡蛋菌群洁净度等,光指标就有600多项,必须一一达标才能保证孵化出的鸡苗健康成长。”
痛定思痛后,杨志华请来第三方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改进。
如今,公司种蛋孵化率达到了97%,种鸡存栏达到了9万只,成为省内知名种鸡企业。业内龙头九鑫牧业也主动抛来橄榄枝,负责公司种蛋的孵化、销售。
鸡粪变有机肥挖掘新市场
经过几年发展,如今杨志华的养殖规模达到了15万只。可这偌大的养殖场内不见粪污的踪影,甚至闻不到鸡粪味儿。
养殖场的粪污去哪儿了?原来,在距离养殖场不远处,有一间“秘密工厂”。鸡粪在这里发酵加工后,转化为有机肥,实现了粪污零排放。
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鸡粪如何处理?一直是杨志华不断思考的问题。
黄骅土地贫瘠,农民种地习惯施用化肥,可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把鸡粪制成有机肥施用,不仅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还能变废为宝,保护环境,这应该是一种趋势。”杨志华发现了新市场。
于是杨志华建起生物菌发酵有机肥的鸡粪处理站,并与青岛爱创集团合作,按照当地生产环境定制标准化有机肥生产线。
每天,工人将产生的鸡粪运到处理站,直接投放到搅拌仓,再放入麦糠和发酵菌进行搅拌,并将温度控制在70℃至80℃,经过两次发酵,一周就能产出高品质有机肥。
有机肥生产成功后,杨志华急不可耐地将产品推向市场,可周边农户并不买账。“有机肥价格高,需要配套设施,还要改变耕作习惯等,周边农户一时转不过弯儿来。”
为尽快推广有机肥,杨志华主动将肥料用在冬枣等当地蔬果上进行对比。结果,用了有机肥的冬枣糖度、化渣率等明显得到提高。这一下打动了大家,周边冬枣、蔬菜种植户陆续慕名前来购买有机肥作为底肥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