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5日
第05版:05

83公里 探寻捷地减河

□ 郎文生 赵宝梅 摄影报道

运河与减河交汇处

减河岸边探讨

减河,是一种利用天然河道或人工开辟的新河道,依附于大的湖、海、河畔,可杀水势、稳漕运。沧州境内,历史上曾开挖过3条减河:捷地减河、兴济减河、马厂减河,因与运河互通(为运河配套工程),又被称为运河的姊妹河。

三月初春,草长莺飞。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沧州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一行人探访沧县捷地减河,从捷地分洪闸到新防潮闸,再到渤海入海口,行程83.6公里,一路追寻,挖掘波澜壮阔的河道文化。作为研究会一员,记者也在行走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运河与减河文化。

昔日闸坝今犹在

“捷地减河:大运河从这里走向渤海湾”,看着这一行大字,一行人齐聚岸边,若有所思。

气势雄伟的捷地分洪闸就在眼前。西望,大运河逶迤北上;东眺,捷地减河奔流入海。“捷地减河始建于明弘治三年,是南运河主要分洪河道之一,同时担负着向捷地减河下游——黄骅等地输水任务。”水利专家寇金星为大家介绍道。

比起闸所的风貌,大家更关心其改造历史。闸所工作人员秦帅边走边讲解“闸改坝(称滚水坝,又称过水坝)”“坝改闸”的历史。

“这是民国时期(1933年)从德国西门子公司引进的启闭机,原来是手工操作,后来我们自己在上面加装了电机,实现了由手工操作到机械操控转变,别看快一百年了,这些设备依然升降自如。”在提水闸的操控室内,现存的分洪闸启闭设施令人惊叹。

御碑苑中,一块宪示碑成为运河管理的见证。正面碑文写的是8条保护运河的规章制度。“这块宪示碑不仅保存完好,背面还有包公祠的碑文,所以更加独特、更具历史意义。”秦帅说,这种宪示碑在运河沿线并不多见。

在巡礼广场,研究会成员满维福指着刻有“事在人为”的石碑说起了出处:“这是由乾隆皇帝巡视减河即兴题诗中的‘是亦见一徵,事在人为耳’一句简化而来,也成为‘事在人为’精神的历史见证。”

行洪输水功劳大

车辆行驶在减河岸边的土路上,掀起的尘土挡不住两岸风景,掠过的减河时宽时窄、时曲时直。堤岸上的杨树柳林开始泛绿,有林间散步者,有河边垂钓人,在春日阳光里,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画卷。

沧县李天木镇李天木村外的减河上建有一新一旧、紧邻一起的两座桥,桥上人来人往、车流不断,一派和谐景象。

“捷地减河开挖600余年来,有利有害,但以利为多。”看见桥梁,一行人议论开来。减河在水利方面功不可没,一是减少了南运河溃堤,保证了漕运畅通;二是减河两岸之地原为荒碱低洼之地,减河溃堤后泥沙淤积,碱洼变为良田,可谓天作之合。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南运河漕运功能消失,捷地减河功能主要是行洪和输水,而行洪主要是分泄漳卫南运河上游洪水。据当地老人们回忆,1963年特大洪水期间,捷地减河分泄流量198立方米每秒,全部由捷地减河下泄入海,大大减轻了南运河下游防洪压力。

“今天,捷地减河的输水功能主要是为沿岸沧县、黄骅输送黄河水以及南水北调长江水,以满足工农业及生态用水需求。引水线路主要有濮阳引黄、岳城水库引水和南水北调东线等5条线路。”寇金星说,捷地减河开通以来,给两岸百姓带来了很大好处。

防潮入海新气象

沿河行驶,绕过村路,历经两个半小时的车程,位于渤海新区黄骅市境内的高尘头防潮闸到了。防潮闸的作用一方面将上游的洪水放入大海,另一方面防止海水倒灌成灾和海水夹带的泥沙淤塞减河的河道。

“水利是农业的根本”“一定要根治海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防潮闸,如今已是斑驳残缺,但清晰的字样仍凸显着满满的历史年代感,令人心生敬畏。

北行约百米,一座新闸立于减河之上,据闸所管理人员李金强介绍,新闸建于1973年,自大运河断流后,除1992年有过一次提闸放水外,均处于关闭状态,但设备运维依旧良好。

紧邻防潮闸的东高头村,因减河而受益。73岁的村民李井同对此感触颇深:“过去只有减河里的水是甜水(淡水),别的地方的水都是海水,村民们打井吃水都会靠近减河,这里容易打出甜水来。”李井同说,每年的春耕灌溉,都靠着减河才能顺利进行,东高头村从过去的200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6000多人,成为附近闻名的大村庄。

从防潮闸东行4公里,就是减河入海口。入海口的两侧,渔民们建的鱼虾养殖池塘,仿佛把大海分割成了一个个长方形,而减河直通渤海、流向天际……

2023-03-15 □ 郎文生 赵宝梅 摄影报道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5045.html 1 83公里 探寻捷地减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