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触《四世同堂》还在少年时。记得当年夏夜,街坊邻居围坐在我家那台14吋彩电前,顾不上炎热和蚊虫叮咬,聚精会神地跟着剧中人时而欢笑,时而抹泪,魔怔了似的。我感到很好奇,妈妈说,我们在看电视剧《四世同堂》,根据老舍的同名小说拍摄的。而年幼的我,最爱看武侠剧、警匪片,对这种家国情仇为题材且有点慢节奏的戏,既看不懂又没耐心,但不成想,竟无意中给自己悄悄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
上中学后,我通过语文课本陆续接触到老舍的《骆驼祥子》《济南的春天》《龙须沟》等文章,觉得他的语言既不像有些民国文人那般佶屈聱牙,也不像同期言情小说那样浅白媚俗,而是俗而能雅、朴实幽默、细腻生动,散发出浓浓的时代感和历史气息,竟如触电般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
当时,同桌也十分喜欢老舍,某天居然弄来一本《四世同堂》(上册),我俩便经常自习课一起低头,如痴如醉地共读。有回班主任乘课间操空隙,搞了一次突击大搜查,搜出一大堆课外书,大多为金庸、梁羽生、古龙的武侠小说,以及琼瑶、亦舒、岑凯伦的爱情小说,而正好放在我课桌抽屉的《四世同堂》也未能幸免于难,不过与这些畅销书放在一起,这本书显得有些特立独行、格格不入。班主任严厉批评了“不务正业”、看小说的同学,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看这些消遣的书,你们再这样下去,不如回去直接做待业青年吧。对我,班主任却网开一面,委婉道,老舍的作品值得细细品味,不过现在的主要精力还得放在升学考试上。因此,班主任只单独将《四世同堂》退还给我,其他同学的书则一律暂扣。后来,受益于老舍文风的熏陶,我中考、高考语文作文均得了高分,为我的升学之路铺了路。
进入大学,我整日为课业、学分、考证忙碌奔波,根本不能沉下心来好好看闲书。踏上社会后,扑面而来的职场竞争压力又让我喘不过气来,结婚生子、养儿育女、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鞭子样抽动、催促着我,如陀螺般匆匆忙忙停不下来。直到事业走上正轨、女儿考上大学之后,我才慢慢沉静下来,拥有闲暇时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阅读文学作品,捡起尘封多年、锈迹斑斑的笔,向心仪已久的文学之路进发。为弥补若干年前的遗憾,我买了约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上下册),总算完整细致深读了老舍先生自认为“写作时间最长、最好的一本书”。
《四世同堂》刻画了抗战时期北平百姓屈辱、悲惨的众生相,在那个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老舍苦中寻甜,沉重中寻幽默,故事是这样讲的,中国人也是这样熬过了那段煎熬日子的。在全书整体比较沉重压抑的大前提下,我总算能够理解到一点儿“在苦日子里咂摸出一点儿甜来”。今非昔比,旧社会的苦难一去不复返,尽管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我们仍可从《四世同堂》中得到指引和启发,以阳光的心态、幽默的方式,更有韧性、更加积极、更多勇气去拥抱生活。我也是一直这么践行的,正如有金句说,“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日子会好过一点。”《四世同堂》的叙事结构、写作风格,也进一步奠定了我的写稿特色,让我的文学创作不断小有收获,不少人都觉得我的文笔诙谐细腻、生动接地气。
如今这套厚重的《四世同堂》安放在书柜的最醒目处。每当我构思作品、推敲词语或文思受阻时,都会不自觉地凝望它、摩挲它,冥冥中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不竭的灵感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