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贫寒,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建立刘园子秘密联络站;他加入青沧交县第三区小队,带领队员与敌人斗智斗勇;他为保护冀中粮库,呕心沥血,为青沧战役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沧县杜林镇权王庄人常秀魁。
虽然常秀魁已于1949年去世,但他英勇杀敌的故事在家乡依然耳熟能详。
“好过的杜林,难过的权王庄”
常秀魁1908年出生,长大成人后一直给地主家干活。1941年,一次扛活时,他巧遇前来开展工作遇阻的中共地下党员杜希真,二人相谈十分融洽。杜希真通过考察,成立了刘园子秘密联络站,由常秀魁负责。此后,他们白天在常秀魁家隐蔽休息,晚上出去开展抗日活动。
为宣传中共抗日思想,杜希真经常派常秀魁给潜伏于杜林据点的地下党员送信。他也因多次出色完成任务,成为第三区的党员骨干。
1944年5月,中共党组织安排常秀魁以佃户找活为名,来到权王庄居住,加入青沧交县三小队。
一天,一名战友外出探亲,在大褚村一带遭遇伪军。伪军觉其可疑,将其抓到杜林据点,严刑拷问,没有得到有价值的东西,便用滚烫的开水将其烫死。常秀魁等人怒火满腔,伺机为战友报仇。
当时,据点的敌人时常去崔尔庄方向烧杀掠夺,权王庄是敌人的必经之路。三小队决定在村东打一个伏击战。这天,三小队得到消息,天黑时将有几十名伪军从杜林去施屯。战士们埋伏道路北侧,待敌走近,突然向敌人开枪射击。敌人措手不及,被打得晕头转向狼狈逃回。三小队俘虏5个汉奸,缴获了七八支枪。逃回杜林的敌人纠集其他据点的汉奸连夜前来将权王庄围住,但三小队和群众已经转移。
常秀魁带领大家挖地道,构筑地下防御工事,多次利用地道伏击敌人。一时间,敌人有了“好过的杜林,难过的权王庄”的说法,还被迫把施屯的据点撤销。
勇斗暗杀团
有一时期,青沧交县县委办公的地方在钱海庄,晚上秘密前来工作的,不仅有县委领导,还有各机关负责人。为了确保上级领导安全,常秀魁在首长们居住的地方屋内挖有地道通往村外,四周屋顶有民兵站岗,路上埋好地雷。其子常凤合埋雷、起雷也受过专门培训。即便如此,也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其危险可想而知。但在常秀魁认真细致周密的安排下,首长们来权王庄住宿没出现过任何差错。
1944年8月的一天,因判徒告密,区委政委韩林在王庄子村被敌人包围,壮烈牺牲。常秀魁根据韩林政委生前的建议,与王庄子村协商,两村正式合并。合并后,民兵增至40多人,多次挫败“暗杀团”的袭击。
保卫冀中粮库
1945年冬,青沧交县县委领导根据冀中八军分区指示,在权王庄建立了冀中秘密粮库。权王庄位于杜林鬼子据点西南方五里,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权王庄四周有围墙,村内有佃户十几家,群众基础好,村内多有财主逃亡城内后,空出房屋30余间,是储存粮食的好地方,加上一支抗日民兵武装,最终促使青沧交县县委下此决心。
为了粮库的正常工作,上级派张庆臣前来负责帐目管理,常秀魁为粮库主任,并任命常凤合为民兵队长,负责对粮库的保卫工作。
1946年,粮食运来,常凤合带民兵加强了巡视安全措施,黑夜布雷,白天起雷,对可能发生的意外,做好民兵增援准备。
粮食运来不久,有人报告沧县城内的敌人计划前来破坏粮库。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常秀魁父子的高度戒备。为了粮食的安全,常凤合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首先动员民兵和村民男女老幼齐上阵,连夜将堆积如山的木材用土掩埋,待敌情解除后再交回。来不及转移库内的粮食只得用砌砖和泥封门。又命令民兵沿路布雷,将地雷埋入离围墙稍远的路上。还安排民兵一部分在村内,一部分在村外,内外夹击敌人,同时向上级报告,并请求增援,做好了一切迎敌准备。
常秀魁带领民兵将村前的大道彻底挖掉,只剩下一条通往倪杨屯的小路,供粮车运进运出。
从1946年下半年开始,粮食首先供应韩正庄。韩正庄驻有搜集情报等我部队人员近五百人。
1947年5月,青沧交县县委根据上级布署,下达了碾米指示,权王庄粮库碾米工作随之全面展开。当时,权王庄粮库存放小麦25万多公斤、大豆20多万公斤、谷子近40万公斤,为迎接青沧战役做了充分的准备。
100多名村民响应号召参加碾米工作,几盘碾米的石磨昼夜不停,歇人不歇磨,将碾好的小米打包装袋,随时运往前线,村民热情高涨、热火潮天的碾米工作直至战役胜利结束。
青沧战役中,常秀魁动员组织权王庄村民二百多人自备大车小车十余辆,运送粮食战需物资,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
冀中权王庄粮库随着青沧战役的胜利结束,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也已完成。然后,区委指示,将粮库剩余的粮食装袋于1947年秋天运往献县,对随后发起的解放石家庄战役发挥了重要作用。常凤合组织近十辆大车带领民兵经崔尔庄押送献县,往返一趟两天两夜,不知过了多少日夜,运粮工作终于完成了。
冀中权王庄粮库从1945年冬筹建至1947年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筹集粮食50多万公斤,木材近15万公斤,为夺取青沧战役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秋,上级安排常秀魁去县里工作。一次,他在庄稼地干活时突然晕倒,等儿子常凤合与一民兵赶到时,常秀魁已奄奄一息。
时至今日,他为党的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仍被村民们称颂,家乡人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