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3日
第05版:05

期待“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 伟

3月17日,在2023年沧州市文化馆馆长、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培训班上,省群艺馆馆长解欣提到,要准确把握形势,抢抓文化发展的大好机遇。非遗传承作为我市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非遗传承的各项工作至为重要。

沧州历史悠久,经过岁月的磨砺,逐渐形成了包括渤海文化、运河文化、武术文化、杂技文化、诗经文化在内的特色文化脉系。在这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世代勤劳质朴的沧州人,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手工技艺、表演形式、实践活动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沿袭下来,创造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海之城,文武沧州”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标识。

据了解,目前我市辖区内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9项,省级非遗项目124项,市级非遗项目435项,县级非遗项目788项;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5名,省级非遗传承人154名,市级非遗传承人432名,县级非遗传承人889名。其中,泊头六合武馆、孟村八极拳国际培训中心、青县哈哈腔传习所、沧州木板大鼓传习所、沧州劈挂拳武术馆、沧县狮舞传习所、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有限公司、黄骅高家口武馆被命名为“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沧州郭氏镂空木雕艺术有限公司、河北三井工贸集团有限公司、沧州同聚祥酿酒有限公司被命名为“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这些具有独特魅力的非遗文化,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依然绽放着绚丽的光彩。然而,如果只是单纯的保护性传承,而不让这些非遗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让非遗艺术真正生长在百姓心里,那么,非遗传承就会失去自己应有的生命力。

非遗传承的是什么?笔者认为,非遗传承的不仅仅是各种具有地域民俗风情的技艺或者工艺,更是传承一种精神和价值。因此,我们的非遗传承不单单是记忆、工艺等,更是一种地域文化的文明成果与文化自信,而且是具有生命力、鲜活生动的文化。

传承非遗重在盘活。不可否认,在非遗传承过程中有很多矛盾、很多瓶颈,比如有的可以传承下去,有的传承不下去,这就需要保护、挖掘、整理。利用现代技术,录音录像,保存它的符号,让后人知道,我们的先祖曾经有过什么,这也是一种保护方法。另外,传承下去的东西一定要创新,一定要改革。没有创新没有改革,很快就会被边缘化,边缘化的后果就是消亡。比如木板大鼓,经历了几百年历史,是非常好的艺术,是否可以在原汁原味继承下来的同时,形式上尝试一些新选择?

再有,传承非遗也需要加大对外传播力度。这些年以来,我市非遗在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第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2019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国家级、省级大型展会上接连亮相,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作用。

2019年,我市在吴桥杂技大世界举办“全国杂技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会演”活动,来自北京、天津、黑龙江等8个省(市)、20余个杂技类非遗项目参加展演。2020年9月,我市在大运河公园成功举办“流动的文化”——大运河非遗大展暨第六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吸引线下观众6.5万余人次和线上1200余万次点击。2022年举办沧州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暨沧州市非遗购物节,开展了非遗线上售卖、非遗工坊云探店、非遗饭馆云探店、非遗线上挑战答题和大运河非遗项目展览等活动;编印了《非遗沧州》《文脉沧州》《中国大运河(沧州段)非遗摄影集萃》等图文资料。

总之,要想让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必须全社会一起努力,让传承人与观众的心连在一起,息息相通,这样非遗传承才能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3-03-23 刘 伟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5842.html 1 期待“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