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四川某景区门前一对乞讨者身旁,悬挂着一条标语:“职业乞讨,车接车送,早九晚五,日入千元”。如此高调的“招聘启事”,令人大跌眼镜。职业乞讨本质上就是行骗,把骗子当成职业,已经不只是道德的问题,还是对他人的一种欺诈。
职业乞讨这事儿,没点儿“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精神,还真是豁不出去。为了赚取不义之财,职业乞丐们每天把自己打扮得可怜兮兮,光天化日之下卖惨博同情,这种尊严掉了一地的生活,在路人看来狼狈不堪,却是他们心中制胜的法宝。倘若他们把这股劲儿用对了地方,未尝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干干净净赚钱的生活,无论收入多少,都足够让自己昂首挺胸地走在路上。
随着网络的发展,职业乞讨已不再局限于大街小巷。有人堂而皇之地在各类平台行骗,然后收割眼泪和打赏,这样的报道委实不少。例如,有的主播为了售卖自己的产品,声称自己身世凄惨、急需用钱,许多消费者购物之后发现,不仅产品质量堪忧,连背后的故事都是假的。热心的消费者原本一腔热忱想要助人,但当这份热情遭遇“冷水”,部分爱心人士助人的积极性恐怕会就此降低,甚至导致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错过受助机会。
有些真正面临困难的人,即使步履蹒跚,依然坚持靠自己的努力摆脱困局。相比之下,那些靠着欺骗同情心度日的人,真正可怜的不是身世,而是他们丧失价值追求和道德底线的人格。从法律角度讲,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那些依靠卖惨来消费公众爱心的行为,都应该被及时制止,而非任由其滋生蔓延,破坏社会风气和时代文明。
乞讨者“日入千元”的底气,有时候也来自于施舍者泛滥的同情心。不可否认,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同情心一旦变得盲目,就偏离了助人这件事该有的意义,甚至客观上助长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我们期待有更多乐于助人的行为,也希望每一个助人的举动都能发挥正向的作用,让纯洁的命运之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