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4日
第02版:02

帮留守妇女撑起“增收伞”

——盐山县王打狼村刘花蕊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

本报记者 康学翠

每天8时,位于盐山县杨集镇王打狼村的服装厂刚开门,周边的留守妇女们便准时到来。占地16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电脑缝纫机、包缝机、锁眼机等设备一齐启动,大家操控着机器,上线、缝纫、锁眼……

前些日子,服装厂接了天津几个学校校服的订单,正在加紧赶工。负责人刘花蕊在车间穿梭,仔细检查。“干这行靠质量说话,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认真。”刘花蕊说。这家服装厂凝聚了她10年的心血,也帮助60多名农村妇女实现了就业。

今年36岁的刘花蕊,接触这行已有10多年。早些年,她在北京、天津等地打工,学缝纫、做样衣。心灵手巧的刘花蕊干活仔细,深受赏识,她自己也干得劲头十足。那时候,她没有回乡创业的念头。2013年,一件突发事件改变了她的想法。“我婆婆不小心从拉秸秆的车上摔下来,老人、孩子都需要照顾,我必须得回家。”刘花蕊说,她不甘心回家做家庭主妇,经与所在的服装服饰公司商量,她决定回乡建服装厂,公司提供订单和布料,她负责加工。“我有事做,还能帮助更多家庭增收,一举两得。”

话虽如此,刘花蕊也有顾虑,建厂、引进设备都需要资金,村里的留守妇女不少,但懂缝纫技术的不多,她既怕没人干,又怕干不好。但既然打定主意,就必须破釜沉舟。建厂房、进设备,为了省钱,设备用的是淘汰下来的。

准备就绪,招工信息发出去:一个月的学徒期,每天70元。学成后,按件计酬。不方便出门的,提供机器在家干。很快,本村和周边村来报名的人接踵而至。刘花蕊高兴:“工人招上来,只要认真学、踏实干,一定会干好。”

从那天起,生产车间里,缝纫机运转的“哒哒”声就没有断过。一批批高质量完成的订单,为服装厂迎来了更多的机会,也给大伙儿带来了更多的收益。

大麻湾村村民高真真在车间里操作着机器,她在服装厂已干了10年,从缝纫干起,如今开兜、收边等都会,几乎成了全面手。她高兴地说:“按件计酬,我每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关键是离家近,不耽误照顾家。”坐在一旁的村民于爱静说:“我平时管理着家里10多亩地,在这干,每月还能挣到3500元左右,家门口就能挣这么多,已经很不错了。”言语间尽是满足。

一家服装厂撑起农村妇女“增收伞”。如今,刘花蕊的服装厂全部更换了智能化设备,数量从最初的十几台增加到30多台,并在盐山县西三里村和海兴县张会亭村建起分厂,辐射面越来越广。

“大伙儿信得过我,服装厂才发展到今天。”说到未来,刘花蕊想法很简单:争取再扩大规模,带动更多人就业。

2023-03-24 ——盐山县王打狼村刘花蕊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6042.html 1 帮留守妇女撑起“增收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