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点,别投错了。”3月21日晚7时,张志明刚把垃圾分类投放到垃圾箱,这时,一个男孩踩着滑板拎着兜垃圾“嗖”地“飞”了过去,他不由得喊了一嗓子。
男孩稳稳地停在垃圾分类亭前,将手中垃圾投放到干垃圾箱中,一脸得意地说:“垃圾分类的标准我都背过啦。”
张志明家住运河区一中前街社区颐和新世界小区。每天晚上,他都到社区门口的垃圾分类亭旁当“监督员”。
垃圾分类亭旁的台阶上,几位居民正坐在那儿聊天。张志明走过去,一听人们正在说垃圾分类的事儿,立即加入“话聊团”。
“上次,这儿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围了一群人,我和孩子都参加了,最后还得了小奖品。这不,从那儿以后,孩子就成了家里的垃圾分类‘监督员’。”
“我们家也一样,不过是老人‘着了魔’,这不,社区又举办了烟头换鸡蛋的活动,我们家老太太换了一斤鸡蛋回去,高兴得不行。老太太认字不多,现在也知道了剩菜剩饭得往棕色桶里放。”
“我们家亲戚在这附近上班,听说社区免费给每个商户都配备了垃圾桶,还签订了‘责任书’。”
垃圾分类亭旁,人越聚越多。
过去,这里并没有垃圾分类亭,十几个垃圾桶乱糟糟地堆在社区门口,尤其这里邻近水月寺街“火锅一条街”,有些商户将干湿垃圾混着一股脑地倒在里头,不光味儿难闻,连苍蝇蚊子也不饶人。最怕的是,一个不着眼,垃圾桶下流出的汤就黏在了脚底上,害得人们躲着走。有人给这儿取了个名字——“垃圾场”,一下子就传开了。
指尖垃圾分类,心间文明提升。去年,一中前街社区把垃圾分类作为社区重点工作,清走“垃圾场”,建起分类亭。红木色古朴造型的小亭子下,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四类垃圾桶,垃圾桶上方,各类分类标准一目了然。
为了提高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社区经常在垃圾分类亭前开展烟头换鸡蛋、垃圾分类宣传等活动,还与商户签订垃圾桶使用“责任书”。如今,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成“新日常”,附近许多居民都成为垃圾分类的义务监督员,在分类亭旁轮流值班。
一中前街社区党委书记范娜说:“在创城工作中,转变人们的意识特别重要。我们要依托垃圾分类亭,把社区门口这条街打造成文明宣传一条街,继续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