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陈复君 哈巍巍 摄影 刘艳梅
春风拂面,万象更新。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特色展销会就在河间市果子洼回族乡拉开帷幕。由果子洼回族乡党委、政府筹办的首届“牛羊肉制品、花卉、酱菜”展销会成功举行。
展销会上,各类奇花异草争相斗艳;翠绿、鲜亮的酱菜刺激着人们的味蕾;多达上百类的牛羊肉产品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展会游客近万人,参展商品多达500多种,现场销售各类产品3.18吨,接洽意向客户730家,辐射北京、雄安、保定、沧州、任丘、青县多地,涉及包装、冷链、餐饮、商超等多个环节。
这场“家门口”的展销会,生动展示了果子洼回族乡三大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成果,也成为果子洼回族乡乡村振兴的新起点。
百年牛羊肉制品
产业展新姿
在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北省羊倌叔叔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每一位工人师傅都头戴白帽、身穿白衣、戴着口罩、套着鞋套,在生产车间忙碌着。一袋袋包装好的食品陆续传送而出,通过沃尔玛、家乐福等商超走向全国。目前,公司年销售额近15亿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化设备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不断开发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创新型产品,不断拓展新的市场领域。现在,我们的产品已涵盖牛排、羊排、牛羊肉片、肉卷、肉串等烧烤涮全系的高中低端牛羊肉制品食材。”公司总经理万闯高兴地说。
而在果子洼回族乡,像河北羊倌叔叔食品公司这样的牛羊肉制品企业多达100多家。从最初一家一户的养殖屠宰到今天规模化、现代化的大型食品企业,果子洼回族乡经历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果子洼人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以养殖、屠宰、加工、冷冻、储藏、销售为产业链的奋斗史!”长年经销牛羊肉制品的商户孙学功这样说,“最初,果子洼人都是靠步行、骑自行车到处买卖牛羊,发展到现在用汽车、保温车、冷链物流等进行配送、分销,规模之大已非昔日可比。配套冷库也从原来的几吨、几十吨发展到现在的几百吨、上千吨。”
有着百年发展历史的牛羊肉制品产业是果子洼回族乡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富民产业,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为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乡党委、政府大力推进行业资源整合、不断加强行业自律、提升行业组织化程度,引领和带动牛羊肉制品行业成为“味道河间”的新支点。
十几年前,果子洼回族乡的牛羊肉制品行业“小而散”,行业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做大做强。为此,乡党委、政府坚持管理与服务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牛羊肉食品行业管理,引导企业提升行业自律意识,督促企业完善质量安全内控机制,形成行业内相互监督、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加大对牛羊肉制品企业的扶持力度。乡党委、政府先后组织了6场政银企对接座谈会。沧州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河间支行业务负责人与果子洼回族乡企业代表齐聚一堂,直面发展难题。
截至目前,各银行为果子洼回族乡企业先后发放贷款3.5亿元,并为牛羊肉制品行业量身打造无担保、无抵押的牛羊肉云贷产品。同时,乡党委、政府多次组织牛羊肉制品企业培训会,邀请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为果子洼回族乡食品加工企业现场把脉会诊,推动食品加工企业标准提档升级。成立“果子洼回族乡食品标准化推进群”,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及其工作团队为企业线上答疑解惑,助力企业发展。为给果子洼回族乡牛羊肉制品产业销售开辟线上、线下双渠道,全面推进本土品牌的传播与推广,乡党委、政府组织企业代表赴肃宁县河北镇就电商产业进行调研,引导企业跳出“只干不说”的思维模式,大胆尝试“边干边说”、线上线下做足“功课”的发展思路,带动了全乡32家电商创业,对促进果子洼回族乡本土品牌走出去,让果子洼回族乡牛羊肉制品“香遍全国”,提升产品竞争力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到目前为止,果子洼回族乡牛羊肉制品企业达到150余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涌现出“羊倌叔叔”“德茂”等多个全国知名品牌。主、副产品始终迭代更新,涵盖烧、烤、涮、卤、煮等各方面,年产值达百亿余元,产品辐射全国。
2020年,果子洼回族乡被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命名为“河北省清真肉制品产业名乡”。
传统“小花卉”
变身大产业
走进果子洼回族乡柳林村全盼花卉苗木种植场,一股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各式各样的绿植花卉色彩缤纷、争奇斗艳,让人应接不暇。花卉大棚的老板东全盼介绍说,今年2至3月份,花卉的销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销售收入达到30万元。
果子洼回族乡柳林村是一个花卉种植专业村,种植花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据东全盼介绍,柳林村的花卉种植最初创业非常艰难,父辈们都是骑着自行车,驮着俩大筐,到处赶集摆摊。由于当时花卉品种单一,只有万年青、月季、金枣等,不仅价格低,销售范围也很小,几乎没有走出过河间市场。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花卉品种和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一部分头脑灵活的年轻人创新思路,寻求新的产业发展之路。“我就是想突破祖辈单一种花草的僵化思维,搭个桥梁,引入大物流概念,将昆明、青州等地成熟鲜花商品引入河间,然后再通过辐射周边的销售网络,将鲜花绿植销售出去。”谈起新的花卉销售模式,柳林村的返乡大学生吕阔满脸自信。
在吕阔等一批新花农的带动下,柳林村的村民开始尝试从南方批量购进一些新奇、优质花卉,将大棚作为一个展示基地和中转站,再通过周边的销售网络把鲜花卖到全国各地。东全盼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为了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他每个月至少要往返广州花卉市场五六次。超高的品质、公道的价格、周到细致的服务,让前来选购花卉的顾客络绎不绝,产品辐射到雄安新区、保定、衡水等多个地市。
“我是从衡水专门过来进花的,他们这里的花品类多、品质好,价格还公道,老板人也挺好,所以经常过来。”一位衡水来的客商笑呵呵地说。
不仅如此,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柳林村对全村的花卉绿植品种进行了统一规划管理,流转土地100余亩,建成“一站式花卉种植销售基地”。在这里,花卉、绿植、苗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供应链,客商一次性就可以把需要的所有绿植花卉品类全部购齐。一位任丘市石门桥镇的商户驱车60公里前来采购,月季花、发财树、小叶女贞等花卉和苗木很快就装满了车厢。“我经常来,在柳林采购五六年了,这里品种全,不用东奔西走就能把货找齐。”这名商户一边摆弄着花草,一边欣喜地说。
有了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柳林花卉的名声也越叫越响,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区域品牌。“在打造区域品牌的同时,我们还要主打商品的差异性,来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吕阔介绍说,“针对周边县市商户以种植当地传统花卉为主的情况,我们主要引进一些价格亲民的新奇特产品,如小叶女贞苗木。它们在产地时,就由技工完成嫁接和整形,这样树形美观,客户买回去,种在庭院中不用修整,就让人赏心悦目。”
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很多电商和绿化工程公司也纷纷上门寻求合作,安平、蠡县、武邑、任丘等周边县市的电商纷纷将柳林作为供应基地。目前,柳林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集散中心,花卉品类达260多种,销售半径超过150公里,辐射保定、衡水、廊坊等地。经营内容也由单一的花卉批发扩展为与行业相关的花盆、花土、花架、花肥、轮托等一系列产品。服务范围也由批发花卉扩展到制作花海花坛、工程绿化、庭院绿化等,年销售收入达3000多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生态柳林 美丽经济’的发展思路,在精致农业发展上带头领向,在花卉产业培植上持续发力,不断提升柳林花卉知名度,积极推进‘花卉产业’建设,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大力发展花卉产业,推动花卉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乡党委书记李怀忠介绍说。
创新发展模式
“小酱菜”香飘万家
酱菜腌制在果子洼回族乡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的时候,人们利用农闲推上独轮车或骑上自行车,驮上4个篓子,一路吆喝着“辣椒、咸菜”,走街串巷去卖。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这是除农业之外村里的最高副业收入,但就是这份小小的收入支撑着不少果子洼回族乡的百姓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经济难关。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酱菜腌制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的酱菜腌制早已改变了以往作坊式的手工生产方式,通过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完成产品的不断升级,无论从产量还是品质来讲,早已是今非昔比。
“那时候腌咸菜从扒皮、清洗到分拣、腌制,好几道工序,不仅繁琐,速度还慢,一家人从早忙到晚,连顿饭都吃不上,天气稍微一热,咸菜就坏,损失巨大。”谈到之前腌制酱菜的辛苦,果子洼回族乡五丰酱菜厂经理宋利华依然记忆犹新。
宋利华的酱菜厂从1995年开始建厂,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终于从一个作坊式的酱菜腌制小厂发展到今天规模化的酱菜腌制企业,产品远销北京、石家庄、乌鲁木齐、合肥等大中城市的商超。从2015年开始,为统一标准、提升质量,五丰酱菜厂开始尝试与农户合作订单农业。农户负责种植企业指定的品种,成熟后进行去根、去皮、去把等粗加工,企业只负责蔬菜的腌渍和精细加工。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工厂的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酱菜的时效性、新鲜度和品质得到了保证,再没有坏菜的情况。企业收获了好产品,农户也从中获得了收益,实现了双赢。几年来,五丰酱菜厂累计与农户的订单合作量超过2万吨,惠及农户超过2000户。2020年,五丰酱菜厂开始尝试利用网络进行线上销售,目前,每年线上酱菜的销售量达到2.5万公斤,并在刚刚结束的展销会中收获了15家新客户。
“下一步我想从技术改革入手,加大与科研院所合作,筛选新品种,在本乡大力推广订单农业,既让农户增收,又让企业发展,为家乡的振兴出一份力,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美好。”谈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宋利华信心满满。
为了促进产业发展,果子洼回族乡党委、政府多次邀请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副院长张志胜对酱菜腌制新工艺进行现场指导,并鼓励企业走出去,多向高精尖企业学习,开发出符合现代消费者口味的低盐、低糖、更加营养的酱菜产品。同时,引导企业将酱腌菜的包装向多元化发展,提高小袋包装的档次,在酱腌菜色、香、味保持不变、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的情况下将保质期进一步延长。目前,全乡酱菜腌制企业共有16家,从业人员200余人,年销售额达5000余万元。
“下一步,我们计划成立酱菜产业协会,通过企业入会的形式进一步规范企业发展,引导企业以生产环节的转型升级带动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促进酱菜加工企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成为更多百姓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乡长佟强笑容满面地说。
果子洼回族乡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更是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乡镇。从自身优势出发,把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正是当前果子洼回族乡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相信随着三大产业的不断发展,果子洼回族乡将会成为河间市乡村振兴中一面新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