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4日
第07版:07

拆“文具盲盒”有趣 但要适可而止

□ 瞳 言

前不久,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表示,以盲盒形式销售文具,已经偏离了文具的内在价值属性,还会给青少年成长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建议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文具盲盒。

盲盒,只有打开了才会知道自己买到了什么。玩具、零食、衣物、化妆品……可以说“万物皆可盲盒”。如今,未成年人逐渐成为盲盒的主要消费群体,有的甚至沉迷其中,尤其是“文具盲盒”。

一支普通的中性笔售价在2元左右,但是套上文具盲盒的包装后,售价可达12元;中性笔、修正带、橡皮、笔记本等还以套装的形式出现在文具盲盒(“惊喜福袋”等)中,售价在原有单一品种文具的基础上,价格翻番;在某电商平台销售的一款主题系列中性笔盲盒,随机发货一支为6.8元,指定普通人物款,价格升至7.8元,指定隐藏人物款,价格则涨至68.8元。

调查显示,虽然价格高了,且这些产品的质量和常规文具没有明显差异,但销量可观。

上海市消保委就“什么是大家课余时间谈论最多的话题”随机对10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访谈发现,31%是学习和考试成绩;盲盒(包括文具盲盒)达到25%,仅次于“学习和考试成绩”这个话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拆盒时的期待感会让消费者加倍开心,甚至上瘾,儿童、青少年控制力差、好奇心强,更容易上瘾。

不少青少年在店里蹲点,跟其他人交换盲盒,体会抽盲盒快感的同时,还能收获一份友谊。一项调查显示,文具盲盒成为孩子们沟通交流的社交“硬通货”,不买文具盲盒的孩子与同学们缺少共同的话题,容易被孤立。

偶尔通过抽盲盒来愉悦一下心情,缓解学习压力,不是不可以。但若沉迷其中,甚至到了上瘾的程度,则需要加以控制。

儿童、青少年沉湎在购买盲盒的陷阱中,可能会影响学习、形成攀比心理,还可能形成不良的消费观。长期沉迷盲盒,易出现焦虑抑郁心理。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其中的“消费陷阱”,学校要关注青少年的消费和社交情况,及时给予引导,切莫上瘾。

2023-04-04 □ 瞳 言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7047.html 1 拆“文具盲盒”有趣 但要适可而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