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以生成具有时代意义的大运河畔的活态文化,提升沧州文化的底气,增添狮城文化的亮色,助推城市全面发展,这是文化建设中需要赶紧行动起来的大事。
自3月末起,本报将以从读者中来到读者中去、进行基层广泛深入调研的方法,采取普通读者、传承人、专业代表等为架构的形式,在大运河畔的代表性场所,举办系列文化论坛活动。同时,择取论坛中发言者的精要予以刊载,为大运河文化建设尽媒体宣传推进之力。
主 办:
沧州日报社文化名家工作室
总策划:
张徽贞 周红红
本期策划:
刘 伟 祁凌霄
执 行:
高海涛 哈薇薇
摄 影:
边志明 孙希旺 马国兰
时 间:
3月30日上午
地 点:
沧曲书舍
赵维平/大成、通臂、八极传承人
郭铁良/“郭燕子”嫡孙、苗刀传承人
魏洪中/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
古拳谱收藏家
李荣起/“神枪”李书文弟子李健吾嫡孙
吴 聪/中国冷兵器收藏协会顾问
祁凌霄/本报文化评论员
传承和弘扬沧州武术,应该传承哪些精髓?有哪些方面?传统武术与人们一般观念中的武术有哪些区分?当如何分门别类地打好传承武术精髓的组合拳?3月30日上午,在大运河畔沧曲书舍,有关人士对此进行了充分研讨。
传承精髓
量身定做制规则
赵维平: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传统武术走入一种误区,不太注重技击。武术源自与野兽搏斗和战争,第一个功能是技击,第二个功能是健身,后来又发展出观赏功能。而现在有些本末倒置,观赏成了第一位,技击成了最后一位,到上世纪90年代后,套路一家独大。原来传统武术特别讲技击,过去师父讲,要想会,俩人喂。你喂我,我喂你,有个过程,现在这种形式好像也衰败了,这是传统武术的悲哀。
现在许多对抗性活动,比如自由搏击等,一提口号就是“和国际接轨”,盲目跟着国外跑,把中国武术的传统特色都丢掉了。生硬地和国际接轨,是不可取的。应该制定一套适合中国传统武术特色的规则,牵动国外和中国接轨,中国要起引领作用。要重视自己的本土文化,一味跟在别人后面跑,缺乏自信。
传承传统武术,可以把现代武术和自由搏击结合起来,取人之长,不能故步自封,但必须突出传统武术的精髓。赛事中,摔也好,打也好,拿也罢,传统武术有一套讲究:一是讲理,二是讲德。见红即为输、倒了即为输,文明比武。中国亟待有自己的武术规则,并逐步完善。另外武术赛中不应排斥摔法,在民国时期的南京国术馆,摔跤是必修课,摔跤和武术分不开,尤其八极拳,以摔见长。
郭铁良:武术就是技击、对抗、实战。练习套路,也一定要从实战出发,这样才能有武术味道。上世纪80年代的沧州武术,就是对抗,是组织散打比赛,而不是武术表演。沧州武术应该有一个更新,从普通学武者到门派代表人,都应该有一个思想转变,这样才能突出沧州武术文化的特色。我出门到外地,一说自己是沧州人,人家很敬佩,因为都知道沧州是武术之乡。问会功夫吗?我说,会一点儿。人家就特别愿意和你交往。武术是海洋,门派众多、拳种众多、器械众多,发展沧州特色很重要。比如同样做买卖,有的赚钱,有的不赚钱。赚钱的就是有自己的特色,产品特色、服务特色、文化特色、宣传特色等,这样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凌霄观点:树立自信,首先自认。对传统武术的精髓应有清晰认知。自认清楚了才会生发出自信,制定适于自己的规则,否则不是自大就是自卑,盲目跟人跑。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包括摔法,拳脚不行摔法补。比如金庸曾描述郭靖打不过欧阳锋,就用蒙古摔跤来避险。虽是小说,但符合常理。我小时候,小孩儿们常在一起以摔跤为乐。父亲这代人经历过生产队,老百姓在劳动之余,多以摔跤为文娱活动。整个公社或各大队、小队的老百姓选出公认摔得好的人来比赛,是一种全民性的活动。从群众性角度看,摔跤是一种最原始的传统武术启蒙。
先辈遗训
文武相济显其高
郭铁良:这几年我在学生中也灌输基础训练。一是祖父、父辈就特别强调基础训练和基本功,比如腿、腰、胳膊等的训练方法;另外我参加了几次活动,一次是海南有个武术节,结识了上海体育学院王培锟教授,他是十大武术名师,对苗刀很重视。他说中国武术最大的失误就是忽视了基础训练,这引起我的反思。现在的基础训练的确弱化了,只是以学多少套拳法为优劣。好像会得特别多,但对每个动作的基本形式、过渡动作、运行轨迹、速度、爆发力等,往往讲不出来,也练不出来。看似会了,其实没学到真髓。基本功练起来枯燥,但对日后精进却大有意义。
武术离不开文化。每个门派、每个拳种都有它独到的地方。要想学好这个东西,必须认识到这一点。祖父郭长生(“郭燕子”)在中央国术馆时,也不是每天只练武,而是学文化。传承和提升武术需要文化作依托。父亲郭瑞祥本职是教师,有一定文化,所以他把爷爷的武术进行了归纳、总结,出了几本书,在武术传承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沧州武术是大运河文化的亮点。围绕武术做一些实际工作,武乡人有责任。之前我参加过一些影视拍摄工作,觉得爷爷一生(1896年至1967年)具有那个时代武术人的代表性。最近我搞了一些社会调查,想以大运河为背景,把爷爷的一生写成长篇小说。目前已写了30多万字,修改了5次,还在反复修改。小说成稿后,如能编成剧本,最终搬上银幕,则是我最大心愿。
凌霄观点:基础决定高度。基础看似平常,其实高明。武术基本功和文化素养,都是武术人素质的基本构成。著名武术家,如唐顺之、戚继光、王宗岳、王芗斋、孙禄堂等,都是文武兼备的高手。河海相济方能成其大,文武相济方能显其高,没有基础功夫的反复体认和文化的涵养,可能会成为名家高手,但到不了大师境界。对于历史武术名人宣传,小说、影视投入大、周期长,效果往往受制于财力物力和编创者的水准。可考虑小视频,效率高,投入少,传播快;重要人物,可考虑编纂年谱,为代表性武术家编纂年谱,沧州或全国还不是太多。
物化武道
冷兵器改变寻常认识
吴 聪:我是青县人,现在主要从事冷兵器专题收藏。兵器是武术的一部分,也是和武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从12岁开始我接触武术,学迷踪拳,后来拜刘连俊为师,学习八极拳。天天舞刀弄枪的我,后来就逐渐喜欢上了收藏冷兵器。
2007年,我正式步入规模收藏。我收藏的第一件重器是从宫廷流散出来的。第一次是朋友带着去的,但看不懂,请懂行的朋友看,朋友说这种器型属于冷兵器中的稀有品种,是老物件,但也叫不上名字。一年后我偶然看到一张图片,上面有详细介绍,名字叫镋。我又查相关资料,资料上说图片上的镋藏于故宫,1995年通过正规拍卖,被台湾收藏家购得。这件镋和我见到的器物一模一样。当时我借了好多钱,好不容易说服对方买了回来。
有了这件镋之后,我也算是在冷兵器收藏圈有了一定地位。我也生过卖的心,人家给的价钱也很高,但保定收藏界一位朋友让我改变了主意。他说东西是恒久的,每个人对于它只是过客,若想在这个圈子长久地发展下去,记住你这个人的不一定有多少,但大家都会记住这件东西。
这些年我在全国各地到处转,从南到北,也在大量地买。我现在北京开了家展室,便于和圈子里的人交流。通过武术和兵器收藏,也接触了很多南方朋友,南方的冷兵器宣传做得很好,沧州人也需要多出去走走,多交流学习。
冷兵器承载了丰富的信息,如样式、兵种、排列组合、使用方式等。比如宋辽战争中,北方是重骑兵,重盔重甲,刀剑砍不透。所以够厚、够重的如锤子、鞭、锏这些重兵器被大量应用。兵器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秦代有代表性的是剑,比较短,不像汉代那么长。但在战场上厮杀时,比较容易折断,折断后战斗力就没有了,因此就发展出了刀,所以过去都是围绕着战争、对抗,产生相应的兵器以及兵器的变革。
苗刀发展到今天,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的发展脉络是从秦刀开始,后来发展到汉刀,从它的锻造、在战场上的功用,可以说把中国的冷兵器发挥到了极致。因为我所了解的从古至今的兵器的兴与衰,与国运是相辅相承的。国力越强的时候,兵器的锻造技术,对兵器的重视程度以及包含的科技含量就越高。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火器的发展,冷兵器逐渐退出实战舞台。如今是和平年代,大家更多的是健身,所以人们对于兵器关注的越来越少。
凌霄观点:冷兵器是武术精髓的物化。通过冷兵器收藏、展示,吴聪纠正了一些认识误区。如果对比冷兵器和表演性器械,会发现二者内在截然不同。古人为什么用这种东西?真正的武术到底是什么?好多武术院校的教授、学者,为了证明观点,需要找证据,或者看到这些东西后,会修正自己的观点。这会离真正的武术越来越近。而冶金、铸造、工艺、美术等这些历史性文化元素,也会被冷兵器承载下来。
一张一弛
分门别类辨原真
魏洪中:我是武术爱好者,对披挂、苗刀等都很喜欢,父辈也是武术爱好者。我有时候参加一些专题拍摄活动。因为爱好武术又兼收藏,这些年我搜集了一些武术典籍如剑谱、拳谱等。比如,我曾收藏一册《单刀技法》。这本书的作者是程冲斗,我收藏的是清代手抄本,年代较早。根据手抄本,可辨析原著和手抄本的差异,也可窥探流传过程中的一些细微变化。这本册子,虽然命名为单刀,其实说的就是苗刀技法,也就是一路苗刀的练法。这可为苗刀这一器械的命名断代,提供参考,是苗刀史料中重要的文献。
我还搜集了一册“衙署版”《易筋经》,是同类著作中较早者,绘图和字体都非常精美,当属官方制作。上面所透露出的“长芦衙署”,也似乎与沧州有密切的关联。至少能说明北方练习《易筋经》的一些状态。
拳谱、刀谱等古籍,是传统武术练法的一个承载。涉及到版本学、文献学等多学科。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当与习练武术联系起来,不能脱轨。如此,对把握传承武术时的扬弃关系会更加清晰。
李荣起:我的专业是绘画,但对于武术,因家族渊源,兴趣浓厚。爷爷过去是习武的,他在上个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延安时期在中央警卫部队任职。1945年,被党组织派到南方做地下党工作,化名李健吾。他是刘云樵的师兄,又是同村人,所以有很多工作上的接触。但刘云樵在敌方,而爷爷是秘密身份。重庆谈判后,到了1947年,爷爷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隐姓埋名回到家乡南皮县王寺镇集北头村终老,对以往的事情,只字未提。又过了数十年,刘云樵的徒弟来家乡寻找李玉海(李健吾真名),才揭开了这段前尘往事。
之前家里有两杆枪,闲来无事时我常拿来耍一耍,但并不得要领。对于八极拳,更是一招不会。后来遇到了赵维平老师,经他悉心指点,手把手地教,自觉现在已精进了很多。自己身上流淌着沧州武术人的血液,习武、传武应是一种责任感,不能丢掉武术的精魂。
凌霄观点:拳谱、刀谱等武林秘笈,古代都是密不传人的,习武人得之如获至宝。今人得以认识传统武术,保留、传承、研究这些秘笈,不仅是收藏家或文献学家的事情,练武者,应以学术和实践的眼光来看待这些财富。荣起老师是画家,但对武术一直很有兴趣。这或许是遗传因子在起作用。“神枪”李书文3个弟子——霍殿阁、刘云樵、李健吾,前二人名扬中外,李健吾为保守党的秘密,隐姓埋名地过了一辈子。前辈武术家这种隐忍,构成武术精神的一部分,也是后来者应该学习的。
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有次序。第一是区分。一般而言,群众对传统武术的认识比较笼统。比如,认为公园内的一般性体育锻炼是传统武术,娱乐活动中的套路表演是武术,但真正的传统武术不是这样。传统武术强调的是实战。所以传承武术,首先要把传统武术从一般观念中剥离出来,找到真正需要传承的东西。其余的,可看作是武术的衍生品。真正的武术需要弘扬、继承和发展,衍生品则带有出于锻炼身体的自发性。武术传承之路孤独且崎岖,区分清了,传承的主体和主题才会明确下来,才能立志。第二是分类。一是技术本身的分类,这是核心。二是承载这种技术的物化的东西,比如说文献、史料、拳谱、兵器等。第三是提取公因式。各门派、拳谱、兵器,既然统一于武术之下,必有一个公因式。提取公因式的意义,就是找到通性、共性,从而明确共性之外的个性。技击技术也要提取公因式,因为技术有很多,核心是力的运用,而力的运用涉及到物理学的内容。再则力从何来,如何养力、试力,各家特色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不能违背物理和身体结构的问题。
传统武术的精髓除了技击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健身。练武首先得身体健康,而不能弄得自己一身伤。内里的身强体健,是题中之义。另外是美,但这种美绝不是体操之美。而是武术的特有之美,前提是符合技击之道。违反技击规律的美,不是武术之美,而是体操或其他。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学武必须通文。习武之人,对于语言文字的认知和表达,应比较娴熟,对中国古代哲学要有系统把握进而有透彻认识,学习中能用以表达、指导、升华武术,如此才有可能达到较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