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妆、调弦、吊嗓……日前,在青县盘古镇大盘古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乡情河北梆子剧团的演出人员早早就来到这里,在后台忙碌着化妆,准备行头。
每周两次的排练,大家都会如期到来。之所以把排练地点设在大盘古村,是因为河北梆子在这个村有300多年的历史,走进大盘古村,更能真切地感受到这里沁入骨子里的文化魅力。离这最远的戏曲爱好者李凤广开车来村需要半小时,凭借对河北梆子的那份热爱,他坚持了3年多。
乡情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孙鹤林就出生在大盘古村,孙鹤林是听着梆子长大的。那时,家族里一个大哥在村里剧团专门练习武生,他从小耳濡目染,被河北梆子别具一格的魅力所吸引。
“从秋后到第二年开春,地里活儿少,饭后唱戏就成了村民最主要的事儿。”孙鹤林说,“那时村里条件艰苦,孩子们没有其他娱乐活动,每天晚上听到曲乐声响,全都来围观,来晚了抢不到前排的好位置。”台上演员唱得起劲儿,台下百姓叫好声连连。
孙鹤林喜欢吹横笛,而当时村里剧团乐器单一,只限于板胡。为了给剧团添彩,他加入进来,一并演奏。后来,有人在白事班子讨来一个笙,村民们却喜忧参半。喜的是剧团里又有了新物件,唱起戏来又多了几分韵味,忧的是压根没人会吹。关键时刻,孙鹤林挑起大梁,把吹横笛的技巧教给其他村民,独自研究起笙这一“稀罕物”。
“不会吹,就去修乐器的老师傅那里请教。”一天,有位走街串巷修乐器的老师傅路过大盘古村,孙鹤林看到他,突然就有了好点子。
在孙鹤林的积极带动下,村里的梆子剧团越办越红火。可难题也是一个接连一个。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看谱演奏,而剧团里只有孙鹤林一个人识谱,为了带领大家看谱演奏,他手中的乐器再次更换成了板胡,可无论换成什么,他总能奏出抒情的旋律。
1984年,青县各乡成立文化站,向孙鹤林抛来橄榄枝。当时的孙鹤林已是村中有名的赤脚医生,为了心中那份梦想,他果断转了行。孙鹤林说:“除了心中的那份喜爱,更重要的是戏曲文化需要有人传承和发扬。”
工作期间,孙鹤林带领戏曲爱好者组织了大批活动演出,丰富了村民们精神文化生活。退休后,孙鹤林也没闲着。2010年,他成立了乡情河北梆子剧团,组织戏曲爱好者义务演出。10余年来,他们到大牛庄、清水白、官庄等村义务演出,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水平戏剧演出,享受高质量文化服务。
多年来,剧团得到县文化馆的支持与关注,也有戏曲爱好者为他们捐资捐物。他们用社会赞助的资金购买服装、乐器、音响及舞台设备,竭尽全力将剧团办得更好。
近些年,孙鹤林在带领大家演出、排练的同时,将更多精力放在曲目创作上。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围绕大运河文化、乡村振兴、道德文明等内容,自创了《美丽和谐青县城》《德风浩荡满青州》《盘古故里好人多》《打碾盘忆事》等10余首现代曲目,用河北梆子清唱和戏伴舞表演唱的方式精彩演绎。
“河北梆子伴随我一生,我有义务把它发扬光大。我的目标是让台下观众在享受艺术的同时,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让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孙鹤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