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种植面积发展到30万亩,年产量达到150万吨,年产值达到45亿元。“三场”即北京新发地青县市场、盐山市场和杭州一鸿肃宁市场,建成服务京津雄的市场流通和应急保供网络,年蔬菜交易量达到500万吨。“五基地”即京津冀蔬菜种苗供应基地,全市种苗繁育能力达到20亿株;北方特色高品质蔬菜生产基地,实现年供应京津雄优质瓜菜260万吨以上;京津雄净菜供应基地,实现年加工预制菜、鲜切菜50万吨;北方蔬菜科研示范基地,在青县、肃宁、献县建设10万亩的智能高品质蔬菜科技研学展示基地;京津雄休闲农业旅游基地,打造百里大运河休闲农业示范带。
走进肃宁县绿苑种苗种植基地的育苗车间,苗床上,一盘盘种苗挨挨挤挤,工人们或嫁接、移苗,或把苗子打包、装箱,忙得热火朝天。合作社负责人张莎莎介绍,要培育一株好苗,强壮的砧木不可或缺。由于合作社使用的砧木品种根系发达,移栽后,可帮助植株在土壤中获取更多营养,产出的秧苗更壮,所以这里的种苗备受欢迎。目前,基地可年销种苗上亿株,是远近闻名的“育苗工厂”。
瞄准品质高端、品牌高端、标准化生产、全链条式发展的高品质蔬菜产业示范区创建目标,我市采取产业提升、项目引领、畅通物流等措施,带动全市蔬菜产业发展水平实现质的提升。
——积极引进中国农大等国家级科研院所专家,组建蔬菜科技服务专家团队,全程指导高品质蔬菜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在青县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和高科技农产品展示园,开展蔬菜全过程智能化生产试点,逐步在蔬菜重点县全面推广,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水平。
——在青县、肃宁、献县集中连片建设一批节地节能型、宜机化新型设施,推进老旧蔬菜设施分批次进行改造,提高光能和热能利用率,提升蔬菜周年生产能力。以安全、绿色以及观感、风味、营养为重点,制定地方标准,推行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到2027年,青县、肃宁、献县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市“两品一标”认证产品数达到100个以上。
——将蔬菜产业招商引资列入市、县招商重点,分年度筛选一批支撑作用强、投资强度大、建设周期短的项目列入重点项目建设清单,实行一个项目、一个专班,推动项目的落地落实。市、县相关部门围绕蔬菜产业对接上级部门,积极争取农业设施、现代农业园区、水利、科技、生态建设、批发市场、交通物流、文化旅游等项目落户沧州,筑牢产业发展基础。围绕蔬菜产业发展需要,全方位做好项目包装,充分利用各类博览会、贸易洽谈会等平台,全面推介产业项目,吸引头部企业到我市投资。
——发挥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项目科技引领作用,积极发展蔬菜产后初加工,推进鲜切菜、预制菜等快速发展,催生一批蔬菜产业“小巨人”企业。积极培育和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合作模式,发展订单种植。重点打造青县羊角脆、肃宁圆茄、献县甜瓜、盐山银耳等特色单品,做大做强青县“大司马”、盐山“雪菲宠耳”等特色品牌,全方位打造“沧州蔬菜”区域公用品牌。深入挖掘大运河等地域文化,进一步扩大青县“蔬菜宴”等休闲农业品牌影响力,加快推进大运河生态休闲观光园等项目建设,将蔬菜产业与休闲农业有机结合,延长蔬菜产业价值链。
同时,鼓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流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参与蔬菜冷链配送设施建设,重点支持田头预冷、商品化处理和冷藏保鲜库等设施建设。加强蔬菜产销对接,全力推进北京新发地青县市场、盐山市场和杭州一鸿肃宁市场的建设,形成集仓储、加工、物流、交易于一体,供应京津雄、影响全国的农产品配送系统,打造京南地区蔬菜区域交易中心。
建好“菜园子”,保障“菜篮子”。伴随着“扩规模、提品质、打品牌、拓市场、重融合、强增收”组合拳,一个成方连片打造、集群成链发展的蔬菜产业示范区正在狮城大地铺展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