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消协通过对12个互联网平台共计350家“第三方测评”账号进行体验式调查后发现:具备法人背景的账号仅占比23.4%,准入门槛低,超九成“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测评公正性难以保证。
报告即出,犹如一声惊雷,震撼了整个电商产业链,矛头直指“第三方测评”。在“买前看测评”已成消费习惯的情况下,谁来测评“第三方测评”,已成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方测评”,顾名思义,就是与交易双方无利益关系,往往具备非盈利性质,代表着独立、公正、科学和专业的评测机构。近年来,随着网络消费和视频直播活动蓬勃发展,“第三方测评”风生水起。面对逛不完的网店、看不尽的商品,一大批“测评”平台和“测评”账号应运而生,其中不乏一些“良心大V”,因帮助买家“少踩雷”“多避坑”、减少“试错成本”而“火速出圈”,很快虏获了大批粉丝。
然而,成也测评败也测评。中消协报告显示,目前活跃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给消费者“种草”“拔草”的“第三方测评”,名不副实者也大有人在,测评方法和标准五花八门,测评质量参差不齐,甚至过半“第三方测评”涉嫌“商测一体”“以商养测”。
乱象背后是利益作祟,破除乱象更要有关部门的监管再加力、再升级。要加快为行业立规矩、定标准、设门槛,规范整治“一人加一手机”就可开展“测评”、发布数据,缺乏测评标准、自立测评标准、测评标准前后不一致等问题。要明确“第三方测评”主体责任,坚持做到“谁测评、谁负责”,严禁测评“拍脑袋”“看心情”“走关系”。要建立投诉“绿色通道”,对消费者反映问题较多的测评账号,坚决依法依规处理,绝不留情。
互联网平台也责无旁贷,必须全面开展测评类账号身份认证,强化问题账号审核,健全完善内容审核、信用投诉等机制。消费者则要提高对测评作品的鉴别力,善用多种方法,反复验证,切勿轻信各种乱评、瞎评、歪评。
总之,对于“第三方测评”这个行业而言,职业操守、行业规范、法律底线等一个也不能少。只有坚持独立、公正,追求专业、科学,最终才能站稳脚跟,才能持续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