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革新,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企业在竞争中独具优势。近年来,我市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优化创新要素配置,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15家省级备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沧州产业创新积蓄力量。
抓创新 细耕“专精特新”
近日,位于渤海新区黄骅市南大港产业园区的河北国蓬建材有限公司,研发室内,技术人员正进行聚羧酸外加剂用聚醚检测实验。
国蓬建材主要生产混凝土外加剂及外加剂用聚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力、水力、交通等多个领域。近年来,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效能,在聚羧酸外加剂用聚醚、功能性外加剂的生产和开发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截至目前,已申请发明专利3个、实用新型专利11个,跻身“河北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河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
同样在南大港产业园区的河北奥格流体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医药专业设备制造企业,公司总经理徐锋介绍:“得益于南大港产业园区科创政策的帮扶,公司设立研发试验中心并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研发了磁力搅拌器专利技术,成功提升产品性能。新产品市场已拓展至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年订单额突破8000万元。”
近年来,南大港产业园区坚持“抓科技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科创引导产业革新,扶优育新“高企”“科小”,细耕“专精特新”产业,全面提升企业科研和创新水平,以科技赋能生产,加速老工业区振兴,提标高新区建设。截至目前,南大港产业园区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79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
加工费10年不涨的秘密
“同一款产品,原来需要5道工序、起码3天才能够制作完成,如今只需要一道工序、8分钟即可完成。”
在泊头市亚奇铸业有限公司,公司副总经理郭兴春指着一款铸件产品介绍说。生产加工效率虽然提升了,加工费却10年没有上涨。
这源于公司持续的技术革新。与此相伴的是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铸造体系的不断完善。也因此,泊头市亚奇铸业有限公司、泊头市益升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获评第六批中国绿色铸造示范企业。
走进这两家绿色铸造示范企业,看不到传统铸造的铁屑迸飞、乌烟瘴气,从前的高危、高污染行业,变成了由封闭电炉、封闭自动造型等组成的绿色环保铸造行业。
亚奇偌大的加工车间,只需要几位工人。全部是封闭设备、全程自动化加工,从前的体力劳动,如今只需动动手指操控触摸屏,即可完成大部分的生产工作。不仅如此,就连换取加工工具也实现了完全“自助”。在存放各类工具的设备前,工人刷卡后,屏幕上会出现相关工具设备的选项,根据需求点选,便可轻松拿取,而这样一台小小的设备,也将准确记录工具的取用人员、取用归还时间等各类信息,让设备的管理更为科学。
车间内穿梭的各类运输车辆几乎都是电车,哪怕是出入厂区的配送车辆,也需要经过严格的环保检验,车辆排放标准需达到国Ⅴ以上,就连车内载运的物资也要经过环保检测,一旦有达不到环保标准的产品,会自动报警。
4月7日,亚奇铸业厂房内,工人正在一台柔性加工线上加工一批准备泵用零件。这些投资2000万元引进的高精度加工设备,延伸了公司从毛坯铸件到成品零部件的产业链条。在巩固原有高端泵阀国际市场的同时,亚奇也开辟了国际船用涡轮增压器和液压马达两个市场,与世界500强企业ABB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15家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日前,省科技厅公布2022年省级备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名单,沧州市绿色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管道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功入列,全市省级备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15家,覆盖绿色化工、管道装备、包装机械、冬枣、肉鸭等诸多产业,吸纳相关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力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我市不仅积极培优科技企业,将创新要素提档升级,更是打通县域“神经末梢”。以东光为例,近年来深化“校政企”合作,实现了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从C类县跃升为A类县的“三级跳”。我市全面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增量计划,开展科技领军企业打造行动,做好省科技领军企业入库企业“管家式”服务指导,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畅通科技型企业成长路径。落实支持企业研发的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推动今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户数和扣除金额继续增长。
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做强创新平台。谋划建立“市级平台—省级平台—国家级平台”梯次培育库,发挥南开大学绿色化工研究院、京津冀再制造产业研究院、火箭技术研究院沧州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实施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行动,形成梯次发展、多元协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同时,推动已建平台在核心技术攻关、技术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高端人才引育等方面再发力,力争打造更多各类省级科技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