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良种培育的赛场上,不只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还有长年奋斗在一线的“农民育种家”。泊头市蔬宝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黄丙欣,便是其中之一。
别看他只有高中学历,却敢挑战育种难题;30多年来,他坚持繁育良种,创下我市玉米良种国审最好成绩;他将这份对农业的热爱传递,带动大学毕业的儿子一同为农服务……黄丙欣,就是这样一位恋上良种繁育的田间守望者——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田志锋 席国成
专挑“病窝”搞试验
玉米良种过国审
4月的海南,热气已逐渐升腾。南繁基地里,和气温一样火热的,是玉米良种的繁育工作。绿叶招展的玉米试验田里,黄丙欣正忙着收集不同材料的花粉,筛选后,再进行组配杂交授粉。
黄丙欣出生于泊头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深知良种对农户的重要性,从1990年就开始研究新品种的栽培、育种技术,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战线科普带头人称号、河北省科普贡献奖。为了培育出适合黄淮海地区栽培的玉米品种,他已在海南的南繁基地驻守了近20个年头。
每年,黄丙欣都要从3000多个组合中,着重进行抗病育种和耐热育种试验。由于试种的组合不少,收获时,黄丙欣格外仔细,不停地观察对比,仔细记录着各个组合的特性,再决定哪些可以留下继续观察。
每茬种子收获后,会被发往泊头市,再进行种植,鉴定是否适合在黄淮海地区种植。为了一颗良种,在泊头进行的比较试验,淘汰率更为残酷。有时候,1000个组合中,一番筛选过后,能留下10个就是不错的结果。
这些年,黄丙欣培育出的玉米品种,抗性、稳定性在全国名列前茅。
前两年,全国审定试验时,有180多家育种企业参加,挑的都是“最优种”。参审的品种在黄淮海区域内的7个省、45个点位种植,要经受高温、高湿、低温、寡照、大风等多重考验。这样的难度,就连国外的种子公司都怵头。原来,由于黄淮海区域气候特殊,国外的品种虽然不错,但多适宜冷凉地区种植,到了这里就水土不服。高温、阴雨绵绵、病虫害等诸多因素轮番考验,如果抗性不好,是很难在这里站住脚根的。
这样的大网捞鱼,捞出的自然是最好的。最终,黄丙欣推出的两个品种取得了第二名和第四名的好成绩。
黄丙欣走的育种道路,从设计之初,就瞄向抗病育种。无论是从思路上,还是组合规模上,都下足了功夫。
“抗病育种,说着容易,但是非常不好搞,而且很多人不重视。”别人育种,是在适合长玉米的地里进行,而黄丙欣育种,专挑“病窝”,一种玉米就得病的地方最好。在“病窝”里经受住“死亡考验”的组合,骨子里的抗病性自然优异。
“像你这样的人,又不专业。你搞育种,有多少钱扔多少钱,最后都是失败。”中途也不是没有人打击过他。
前路未知,这期间,黄丙欣也曾犹豫彷徨。可每每听到农户们关于品种的问询,他总不由想到自己的立项初心。回来一看试验田,又有劲儿了:“我搞育种,搞出来让老百姓认可,让大伙儿受益,如果玉米小麦都成功,两季能帮农户亩增收500元钱。有了好品种,推广面积越大、作的贡献就越大,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解决卡脖子问题。”
千里挑一十四年
只为一粒好麦种
奔着两季帮农户增收500元的目标,小麦育种也是黄丙欣试验的重中之重。
“春旱、缺水、土壤瘠薄是盐碱地种田的常见问题,可这些年,市面上少有针对咱这个区域,抗逆性强又高产的小麦品种。往往是农户们也买了好种,年景好收成就多,赶上气候异常,产量减半是常有的事儿。”十几年前,从事农业经营的黄丙欣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品种都是经过审定的,质量没有毛病,可是由于气候原因,老百姓还是受到了损失。”一粒种子,关系着农业的发展和人们的饭碗安全,是“国之大事”,黄丙欣对此深有体会。那时,蔬菜育种做得红红火火的他,萌生了新想法——培育稳产的小麦品种,解决因气候原因产量忽高忽低的问题。
考虑到沧州地区土地盐碱,雨水较少,地力比较差,立项之初,黄丙欣的目标就十分坚定——要培育出一个节水、抗旱、耐盐碱又高产稳定的小麦新品种。设想简单,但实际干起来,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别人育种是百里挑一,可到了黄丙欣这里,千里挑一都不为过。为了育出一粒好种,他将选择范围扩大到了3600多个组合。
没有高新技术支持,资金也时而捉襟见肘,为了加速育种过程,黄丙欣每年还要自费到海南的南繁基地做试验,起早贪黑,一待就是半年……虽然吃的苦头不少,但他依然觉得自己很幸运。
还记得那一年特别冷,蔬宝公司的科研地里,死苗多得一塌糊涂,这对黄丙欣打击不小。没想到,来年巡田时,他突然发现,有一株小麦,不光不死,还分蘖出了几十个穗。“分蘖能力强,成穗率高,而且抗寒。”变灰的心顿时亮了起来,黄丙欣如获至宝,赶紧将这个组合挑了出来。经过进一步分离,多次种植筛选,耗时14年,一个小麦新品种终于问世。
“这个新品种是冬性品种,抗寒、抗旱、耐盐碱,不会因为冻害死苗,也不惧怕干热风。它分蘖能力强,成穗率高,亩穗数能到45万株,千粒重达41.6克,晚播也不减产。还有就是耐碱抗旱,产量特别稳定,就浇一水,亩产也能到千斤以上。”介绍起这个精心培育出的“孩子”,黄丙欣一如既往地兴奋。
在他看来,育种成功不是终点,让农民受益才最重要。这个品种于2018年通过审定后,在冀中南地区推广,由于抗性、产量等都表现优秀,如今,已深深扎根在5万余亩盐碱地上。根据小麦新品种的特点,黄丙欣还总结出了多抗、节水、高产、高效配套技术。致力于农技推广,他还在泊头及周边县(市)建起了400多个农技推广服务网点,从播种到收割对农户进行全程技术指导。
育种脚步不停歇
子承父业共惠农
这些年,为了繁育良种,黄丙欣已经花费了3000多万元。如今,虽有了成熟的品种,可每年卖良种赚的钱,也抵不上花出去的育种费。依托育种为农服务,已经成了黄丙欣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让自己的良种梦延续下去,黄丙欣还带动儿子黄宏宇也加入到了科技兴农的队伍。
说起父亲,黄宏宇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很多人都认为农业是夕阳产业,干啥也不想干农活。可黄丙欣却恰恰相反,一直对他说,“农业不是夕阳产业,不管啥时候,只要跟上潮流,农业天地大有作为。”
父亲的话语朴实,行动坚定不移,潜移默化感染了他。
黄宏宇至今都记得,小时候自家屋子逢雨必漏,可黄丙欣依然将家中仅有的资金投入到育种中;七八月份,毒辣的日头下,父亲在前,他在后,一次次穿梭于苗株间对型号、刷花粉。感觉要中暑,就喝上两口身边常备的“饮品”——藿香正气水;夏夜七八点钟,黄丙欣带着他走进一个个村庄放映电影,再不厌其烦地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农技。晚上10点钟回家,两人才能草草吃上一顿“晚饭”……
那些年的寒暑假,黄宏宇深刻体会到了农业的辛苦。可看着明知艰辛却依然坚守的父亲,他没有犹豫,毅然回乡,将这份坚守不折不扣地继承了过来。
黄宏宇大学时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当初选择这个专业,也是看到农业发展在成果转化及推广落地等环节的薄弱。为将良种推广开来,他专门成立了销售公司,并广泛招纳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建起正规销售团队,加强优质种苗的推广。完善农业产业化链条,他还主导成立了农业服务公司,购入植保无人机,为农户们提供病虫害防治等托管服务。
“一辈子干好农业这一件事就行”,如今,这对育种、推广父子兵,默契十足。黄丙欣驻守南繁基地做试验,黄宏宇做好推广后盾,在春华秋实中,为越来越多的土地,带来金灿灿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