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大运河畔出现过诸多思想巨匠、饱学硕儒、抗倭名将、艺术大家,举凡各行各业,名人辈出,均在当时、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斯人已矣,文风犹存,名人遗产,累积成大运河恒久的文化财富。在历史名人研究中,纪晓岚研究别开生面——
8日上午,沧州纪晓岚研究会2023年年会在阅微食府召开,文化界诸多人士参加了年会,会长李兴昌与各界人士交流未来的研究工作和计划动向,沧州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之纪晓岚专题,揭开了新的篇章。
喜闻乐见
“纪大烟袋”深入民心
纪晓岚是大运河畔成长起来、在太平盛世中最具代表性的沧州学术人物,区域性和时段性,造就了他独有的个性。沧州纪晓岚研究会成立20年来,有关研究成果斐然,是沧州名人研究的典范。研究工作本身,既具借鉴意义,又随着时间变化需要新的突破。
沧州纪晓岚研究会会长李兴昌说:“研究会成立于2003年。20年来,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前10年,秉承‘沿着乡村走’的办会原则,注重搜集、挖掘、整理、考据等工作,编辑出版了《纪晓岚文化系列丛书》等大量专著,取得了考据意义上的成绩,为提升纪晓岚研究的学术水平提供了丰富内容和有利条件。”
李兴昌所说的第一个10年,正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和百家讲坛纪连海主讲纪晓岚的热播期间。在此期间,电视剧和百家讲坛,加速了纪晓岚这个沧州人物在普通群众和部分文化爱好者中的影响。通过电视剧,纪晓岚的传说,几乎妇孺皆知;通过百家讲坛,纪晓岚的生平实绩,也灌输到文化爱好者的脑海中。可以说,当时这两种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大大提高了沧州纪晓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然而,“电视剧的戏说和有关讲说,也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李兴昌说。戏说基本与史实无关,讲说则代表个人观点、属一家之言,如以纪晓岚的生平事迹严格考量,则有不少偏离、讹误。
纪晓岚本人幽默、诙谐,在沧州民间有很多故事流传。这是他的特性之一。纪晓岚研究会借助了戏说和讲说的势,吸收了其喜闻乐见的成分,又结合了纪晓岚这一个性。李兴昌说:“从历史的价值来看,客观、历史、具体地研究纪晓岚,更具现实意义。这10年,研究会注重搜集、挖掘、整理、考据等工作,为提升纪晓岚学术水平提供了丰富内容和有利条件。”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知人才能论事,论人先要考察其历史背景,作为沧州名人研究的一部分,10年来,研究会围绕纪晓岚在沧州、发配新疆、家族谱系、有关墓志铭等进行了大量考索,纪晓岚一生的面貌,基本得以还原。太平盛世下,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纪晓岚幽默的个性,在沧县纪晓岚文化园凸显,铁质的重几十吨的大烟袋,凝铸了百姓对这位诙谐老人的别样心情和对社会的期待。
落地生根
产生全国性影响
纪晓岚研究的第二个10年,是对他人生另一方面的挖掘,亦侧重了前10年研究成果的传播。
李兴昌说:“研究会努力实现研究成果转化,前10年中,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基本落地或正在打造打磨。比如,先后为纪晓岚文化园建设、阅微食府装饰装潢、编印纪晓岚文化礼品图书、开发文创产品提供智力支撑等。”
务虚是为了更好地务实。名人或文化研究不仅仅是研究,停留在书面或书桌里的研究,往往与大众与实质的地方文化建设关联性弱,文化研究的转化并落地生根,转化为可见可触可听,从而与大众与城市发生血脉关系,才是硬道理。而文化研究或名人研究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小圈子里,停留在奥涩难懂、佶屈聱牙里,呆气多活力少,缺乏变通。
沧州纪晓岚研究会值得称道并可担当沧州名人研究典范的原因就是,把虚化了的东西实化了,把历史里的纪晓岚,拉到了现实中,拉到了沧州人身边。尤其是纪晓岚文化园的落成,市区内有关纪晓岚文化产品的出现,人们在田间地头、寻常巷陌中穿行时不经意的一瞥,纪晓岚文化及那股浓郁的历史气息,往往扑面而来。
纪晓岚研究还影响到全国,把全国有关人物和文化拉到沧州。李兴昌介绍道:“研究会重视与外地人士和组织机构交流互鉴,力求发展自己。多年来,前来参观游学指导的文化人士数不胜数。如已故的著名学者史树青等。而其中河北大学文学院刘金柱院长,田小军、刘青松等教授为出版《纪晓岚文集》,先后三次莅沧与研究会进行学术座谈。《纪晓岚文集》于2020年5月由大象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近年来,与纪晓岚同时代的学人、官宦的后代,如浙江象山姜炳璋、辽宁沈阳王尔烈、安徽休宁戴震等人的后人与研究会联系沟通,互赠资料、共享成果。纪晓岚研究会还与沧州的文化社团建立友好关系,互通有无,共谋发展。”
脚踏实地走路,振翅高飞翱翔,沧州人对纪晓岚的研究,就如纪晓岚文化园移植来的200多年前他亲自种下的紫藤,园内飘香,香溢四海。
借好东风
由普及向学术转型
名人文化研究要造势,造势需借势,而势是变化的。大众和全国的文化氛围,近年来已经从纪晓岚研究会成立前10年时的普及型、兴趣型,向深化、学术化、大众化结合的时势演进,仅仅是有趣的故事、揭秘性的传奇已经不能满足大众需求。于文化,大众更需要在学术层面和思想深处释疑解惑,或寻求心灵的慰藉,或寄托人生目标,或直接成为文化研究中人。此时的势,为沧州名人研究带来了难度,也带来了机遇。
“自2014年以来,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研究会不断加强社团规范管理,加大学术研究力度,适时提出‘笃学求是、担当精进、学术包容、传承创新、研以致用’的办会原则。举办了系列征文、诗词歌赋朗诵会、纪晓岚诞辰等纪念活动,还举办纪晓岚大讲堂、阅微讲堂,常年开展公益文化讲座和社科普及活动,并建立研学基地等。在会刊编辑、会务管理、办公条件、人才引进、外联交流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李兴昌说,“研究会被省社科联授予省级社科普及基地、市社科联授予先进社科组织、社科普及基地,被市文广新局评定为‘文化干细胞’。2017年、2019年,还分别被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工作会议主席团评为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会刊《纪晓岚研究》,被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评为‘全国优秀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可以说,在如何规范管理一个学术性的民间社团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然而,仅满足于这些成绩,是远远不够的,这与社会和城市文化提升的需求还有差距。以前的成绩,比如挖掘纪晓岚人生履历、诙谐性格等的惯性,往往会成为前进的瓶颈,若仅依此惯性,要担当起社会和城市建设形势发展的新任务,气力尚不足够。
李兴昌说:“研究会如果不在学术上突破,拿出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就失去了存在意义。所以,我们坚持内挖潜力,外联高校和学术机构。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论坛、研讨会等形式,提升学术水平。如此,就涉及第二个难题,经费没有保障。说实在的,现在为了办好会务,得靠一些有文化自觉的贤达人士资助。”
文化、学术研究与大众需求、城市发展、历史环境共呼吸是王道。提升纪晓岚文化研究的深度、高度并具备社会关联度,更需要探求纪晓岚之所以是一代文宗,而不仅仅是诙谐老人的另一面。跨越雍、乾、嘉三个太平朝代的纪晓岚,他总纂并提要《四库全书》时,具体的学术观点是什么?与前朝后世、同辈学人有哪些不同?与太平盛世有哪些关联?纪晓岚自道述而不作、道理都被前人说尽,为什么还要写一部厚厚的《阅微草堂笔记》?在不同于官方的私人著作里,他想批判、表扬什么?他笔下的沧州风土人情呈现什么状态?正襟危坐与诙谐幽默是不是纪晓岚人生矛盾的两面?作为沧州名人,他的学术及文学成就,都需要沧州家乡深入探求。而广纳学术人才,吸收社会贤达,构建符合于当下形势的组织研究体制并有效运行,才能生动刻画纪晓岚从诙谐老人到文坛巨擘的丰富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