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网络上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是:我的工作会不会被AI取代?
从最初的聊天机器人,到秒出图的AI绘画应用,再到各类AI专业小模型产品的研发,大批内容生产从业者都在面临人工智能带来的“替代”挑战。
但人类的自信也从来不会轻易消失。“AI可以工作,但没有我会舔老板。”在社交媒体的段子之外,不少受访者普遍认为,AI替代的不是简单的某个行业,而是不会使用AI的从业者,“从来不是AI替代人,而是会使用AI的人替代不会使用AI的人。”
“AI让每个使用者成为全能战士”
4月初,国家地理中文网发布了一组“樱花季”大片。有读者“看着红烧排骨的图片”评论说“都能感觉到焦糊糊的甜酱了”,但没想到图片全是AI画的,自然光影和人物表情就像现场抓拍的一样逼真。实际上,这19张“照片”的制作只用了一个晚上,是让动画执行导演和编剧刘骏和AI绘画应用共同完成的。
“就像钢铁侠胸前的方舟反应炉,让每个使用者都像全能战士一样,身兼多职,极大地解放个人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刘骏的一个终极畅想是,在AI的辅助下,未来可以一个人完成一部独立电影,没有其他人员参与,不必混杂过多商业因素,从而最大程度地保留创作者意图。
他的设想中,AI甚至还可能改变电影盈利结构,因为降低了成本,或许未来能达到“即使很少人观影也能盈利”的状态,从而刺激更多人去尝试更有趣的创作。
“AI还将通过优化流程来帮助使用者提高效率。”私募基金经理李刚说,以查找金融资料为例,由于金融信息摆放逻辑异于寻常,使用者要么熟悉操作系统,知道目标数据属于哪个板块,要么就只能每个板块都搜一遍,最后通常还要抻出两条数据线进行交叉对比,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以后有了金融专业GPT模型,用户输入自然语言,AI直接出结果,省去上述复杂过程,原来半小时才完成的工作,AI几分钟就能搞定。
刘骏将AI助手的强大功能总结为“内容创意者实现脑中所想的捷径”。在AI的协助下,内容生产行业可能会进入“生产爆发期”,不论游戏、剧本还是不谋求文学奖的小说,每年发布的新作品数量快速增加,甚至创造出以前没有的类型。受众也不必过分担忧作品质量,经过时间沉淀,好的作品总会留下,就像当年网文给出版业带来的变化。
“劳动力市场无需过多担忧AI的冲击,技术替代人工的同时,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高盛最新的研究报告认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达龙·阿西莫格鲁在2018年与人合著的一篇文章《人与机器之间的竞争:技术对增长、生产要素分配和就业的影响》中曾统计,1980年到2007年间,美国的总就业人数增长了17.5%,其中的一半是由新职业带来的。
“短期来看,教人如何使用AI或许会成为一个热门工作。”李刚预测。可以确定的是,AI时代已经到来,新的人机交互方式正在出现,使用AI将成为个人必备技能,就像互联网诞生后人们要学习办公软件一样。
催生世界级企业,改变国家竞争力
“不管你愿不愿意,GPT都将引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意义超越互联网和iPhone的发明。它将带来生产力的大幅提升,进而提升国家竞争力。中国一定要迎头赶上。”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表示,“GPT的技术方向已经明确,不存在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中国应当坚持长期主义精神,迎头赶上。”
“(中国)赶上GPT3、GPT3.5是极大概率的事情。”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因为中国的人才、市场应用、大量投资,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具备一定优势,出现了“AI四小龙”等一批企业。
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不少进步,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移动支付、游戏技术集群等垂直领域,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已经逐步成熟。
硬科技都是为“软技术”发展提供关键零部件和硬件接口,围绕“软技术”供应链的需求进行创新。“软技术”才是科技创新的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 “黄金赛道”。
“人类社会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技术进步是重要的推动力,人类社会从中受益无穷,我想人工智能也是一样。”薛澜说,在以乐观态度拥抱ChatGPT的同时,更要坚持两个轮子同步推进,一个是发展的轮子,一个是规制的轮子,争取在发展中不断引导、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据《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