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关键在党,重心在县乡村镇,根本在于创新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紧密结合的方式方法,这也是新时代基层治理方式与时俱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建做得好,可以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有助于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只有扎牢筑实基层党建这个“战斗堡垒”,才能畅通“毛细血管”,激活“神经末梢”,提升基层治理服务精细化水平。
坚持组织引领,筑牢基层治理战斗堡垒。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这就意味着以党的建设引领基层治理,必须要将党的领导干部赋值基层、扎根群众。要突出政治导向,强化政治引领,增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及水平,围绕“凝聚组织力量、筑牢基层堡垒”的目标,充分发挥“火车头”的引领作用。
从严抓好党员教育管理,不断增强基层党员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要精准开展基层治理专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武装思想头脑,提升基层党员党性修养、组织观念、担当精神和为民情怀,提高党员干部化解各类矛盾、促进团结稳定和加强社会治理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团结带领群众在基层治理中同心同德、同力共举。重视培育年轻干部,有计划地选派发展潜力大的优秀青年到基层治理一线。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要以基层和艰苦地区磨砺成长作为青年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锻造有活力、有实力、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和基层领导班子,带领基层群众走出经济发展新路子。
坚持科技赋能,畅通基层治理“毛细血管”。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不断被应用于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逐渐走向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在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期间,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精准识贫、高效追踪、预测未来走向等方面,为精准施策、科学防治、便民服务提供了强大数据支持。
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应坚持科技赋能,推进现代科技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搭建“一网通办”智慧平台,布好组织“一张网”,走好治理“先手棋”。要广泛应用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细化网格划分、加速产业赋能、强化群众参与,让更多主体共同加入社会治理,推动“互联网+党建”“互联网+经济”“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服务水平提档升级,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畅通基层治理“毛细血管”,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以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基层干部政绩的主要依据,把基层治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着眼于百姓关注的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急难愁盼问题和治理堵点难点,通过AI技术、APP研发、小程序应用等,打造一批实用、管用、好用的场景应用软件,切实提高运用信息化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处置问题能力,推动基层治理由“治理”向“智理”转变。
坚持服务为本,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是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治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最切身、最现实的利益。深化为民服务,彰显基层治理温度。要坚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建立健全德治、法治、自治“三位一体”的基层治理体系,倾听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需,明确目标、细化任务、举措得力、加压推进,做到所反映的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突出基层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推进基层治理走深走实。
要在服务思路上寻求突破创新,拓展服务载体,利用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网络平台,拓宽党群沟通途径和交流渠道,便捷迅速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打破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对特殊困难群众开通“绿色通道”。提供非工作时间内的“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充分发挥服务型党组织的作用。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