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世峰
4月18日,春光明媚,在南大港湿地,一群丹顶鹤在水中嬉戏、展翅飞翔,清脆的鸟鸣打破了湿地的平静,平添几分灵动之美。湿地岸边,董学良有条不紊地准备着拍摄用的“长枪短炮”、无人机,开始了一天的“拍鸟之行”。
今年67岁的董学良,是当地有名的摄影家,从他第一次拿起相机开始,南大港湿地就成为他最主要的摄影主题,至今未变。
“湿地之美,再拍千遍也不厌倦。”董学良说。
“摄影是对历史的忠实记录”
董学良祖籍山西,年幼时随退伍的父亲来到南大港。刚参加工作时,在当地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当时摄影就是他的业余爱好。20世纪90年代初,因为文字功底出色,他调入南大港农场总工会,负责宣传工作,后又调入当地文化馆。因为工作需要,他开始专门从事摄影工作,并建立了自己的暗室,学会了冲洗照片。
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董学良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工厂、车间、街道、人群,一张张照片记录了南大港的发展与变迁。后来,在南大港60周年场庆时,需要制作宣传图片资料,董学良拿来了自己的摄影作品。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中很多照片是20多年前拍摄的,与现在的景象有着鲜明的对比。在农场成就展中,他的许多照片被放在了展览中,让南大港人从图片中回忆过去,感叹家乡发展之迅速。
身为南大港人,又是一名摄影师,不可能不去南大港湿地。
“湿地的自然之美、苍茫之美、静谧之美,让人神往。”董学良说。
鸟与芦苇,是湿地的主角。春暖花开时,候鸟北归,这个季节是董学良最忙碌的时候。“因为春季芦苇还没长起来,视野宽阔,容易拍到鸟儿。”董学良说,每年春天,他经常带着摄影设备,整天在湿地里观察鸟类、捕捉画面,用相机记录这些珍稀鸟类灵动的身影。
秋冬,也是董学良经常到湿地拍摄的季节。每年的秋末冬初,数以万计的野生鸟类来到南大港湿地。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聚集的鸟越来越多,董学良拍鸟的热情也愈发高涨。几年下来,他已经拍摄了数千张鸟类照片,其中不乏白鹭、天鹅、中华秋沙鸭等国家珍稀保护鸟类。
发现“鸟中大熊猫”
2018年的一天,董学良和一位好友在南大港湿地拍摄鸟类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小鸟。这种鸟体长约19厘米,头部呈灰色,有一对黑色的眉纹和亮黄色的嘴,当时正在芦苇丛中飞来飞去,姿态非常优美。董学良拍下照片后,经过上网查询、请教鸟类专家,确认这是震旦鸦雀。震旦鸦雀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由于数量过于稀少,在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红皮书中被列为濒危物种,国人称之为“鸟中大熊猫”。
“能拍到这种珍稀鸟类非常欣慰,后来我又有几次拍到了震旦鸦雀,这说明南大港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所以才会吸引这种珍稀鸟类来此栖息越冬。”董学良说。
在一次拍摄中,董学良又拍到了另一种珍稀鸟类白眼潜鸭,他把照片给专业人员查找对比时才发现,这种鸟类是第一次在南大港湿地被发现,后来被收录进《南大港湿地鸟类名录》中。
做家乡湿地的宣传者
作为南大港摄影协会副主席,董学良经常组织以南大港湿地为主题的摄影活动,宣传湿地之美,倡导保护湿地。
“当初没有做旅游开发时,来湿地的人很少,如今不仅游客多了,拍鸟的摄影师也多了。现在仅南大港本地就有10多名湿地拍鸟爱好者,还经常有来自各县以及外省市的摄影爱好者来湿地采风,因为对摄影爱好者来说,南大港湿地是绝佳的风景摄影地。”董学良说。
他和影友们拍鸟、爱鸟、护鸟,自觉以行动担负起保护湿地野生禽类的任务。每次拍摄活动,他都会引导影友约束自己,坚决反对为达到拍摄目的而侵扰鸟类的做法。同时,还积极向游客宣传生态保护理念,劝止骚扰、侵害野鸟的不法行为。
近年来,南大港湿地作为我市的特色旅游资源,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当地的文旅、农业及上级有关部门经常会找到董学良,或和他要以往的照片,或邀请他做专题摄影,他先后两次协助当地文旅部门制作了南大港湿地宣传画册。在前不久我省组织的一次全省旅游资源推介活动中,省文旅厅工作人员专门联系董学良,把他拍摄的一张湿地照片作为南大港湿地的“主打片”,摆到了北京南站的展览中。
“能够宣传推广南大港湿地,是我的义务,因为南大港早已经成为我的家乡。”董学良现在是中国摄影家著作权协会会员、河北摄协会员,摄影作品多次入选省市影赛。他觉得,摄影包里不单单是相机,可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装着责任——记录家乡的美好、记录时代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