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6日
第07版:07

郑三义:一脉书香远

本报记者 齐斐斐

走进任丘市郑三义的家,墙上挂满了国画、烫画作品。退休后的郑三义,沉醉于绘画与烫画,不论是国画还是烫画作品都栩栩如生,多次获奖。儿子郑春秋“子承父业”,在绘画方面也颇有造诣。女儿郑晓红受父亲的影响,喜欢读书写作,作品多见于报刊网络杂志。

一家人以“真诚坦荡做人 书香常伴清心”为家训,明礼诚信,以德治家,在河北省第三届全民阅读“书香系列”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书香家庭”。

精意覃思

以艺术传递文化

一支画笔,书画一生。81岁的郑三义,曾是任丘市棉纺厂的一名生产技术管理人员,自小就喜欢画画。

1996年,他去朋友家做客,偶然间看到了一幅画,很喜欢,也很好奇。走近仔细一瞧,发现这幅画并不是画在画布上的,而是被烙烫在三合板上。这样“神奇”的烙画,一下子就震撼到了他。回家后,郑三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揣摩、研究后,先购买了普通电烙铁,又自己加工成烙画的电烙笔,开始摸索着烙画。

郑三义说,刚开始时,一幅画要烙上三四遍,才能掌握下笔力度。有时一不小心烫出一个洞,整张画就毁了,多次练习之后才慢慢地找到门道。经过潜心钻研、反复练习,他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烙画技巧,创作出了200余件烙画作品。

女儿郑晓红说,父亲对于家乡的人、物、风貌情有独钟,构思创作了很多关于家乡风物的作品。发生在白洋淀上的故事成了郑三义的绘画素材,《小兵张嘎》《芦荡枪声》《神出鬼没》《暗夜偷袭》《智夺敌船》等作品,生动展现了在抗战时期雁翎队利用白洋淀复杂地形伏击敌人、以少胜多、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故事。

由于主题鲜明,郑三义的烙画作品多次在省、市、县书画比赛中获奖,他被评为“任丘市书画艺术家”。

如今,木板烙画为郑三义吸引来不少“粉丝”,很多人慕名到他家中求画,而郑三义只送不卖。

在郑三义的影响和带动下,很多烙画爱好者成了他的学生。他免费教学,不收取任何费用。他希望用画笔记录家乡的变化,传承传统艺术。

言传身教

以笔触融合书情

郑三义言传身教,引导家人传承文明家风。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儿子和女儿也都对绘画和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

女儿郑晓红,爱好写作,是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相继在《燕赵晚报》《沧州日报》等刊物发表,并收录于《沧州市南水北调征文集》与《沧州文学作品精选》。作品多次在“学习强国”平台发表。

在她的记忆里,从年轻时,父亲就爱看书,家里随处可见的各色书本是她童年记忆的色彩,书也成了他和哥哥最好的朋友。小时候,父亲每周都会给她和哥哥每人5分钱,那时的新华书店有一个租小人书的柜台,5分钱可以看半天。从那时候开始,看书就成了一家人几乎每天都讨论的话题。在父亲眼里,读书,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知识、充实自己,更重要的是,书本是教化人的最好工具,可以在润物无声中学到做人的真谛,让人心胸更加开阔、行事更为坦荡。

儿子郑春秋,在父亲书画的濡染下,几十年沉浸于国画、烫画创作,以笔触传递深情,以笔墨传承文化。他曾获人民艺术家网“优秀艺术家”“任丘市书画艺术家”等称号。其作品多次展出,获“最受观众喜欢的作品奖”,在2017年任丘市职工书画展中获“优秀作品奖”,并被武警总部基地及《永远的雷锋》书画集收藏。

一脉相承

以行动延续书香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郑三义的孙女和外孙女也立足工作岗位,以积极的行动延续文明新风。

孙女郑丁烨,从事教育工作,曾获“泊头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谈起女儿,郑晓红十分自豪。女儿朱梦琪和母亲一样,也是沧州作协会员,发表的一些文学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在朱梦琪的眼中,姥爷和妈妈都是非常正直真诚的人,他们对孩子们的教育就是要学会包容、学会感恩。“从小我家里有非常多的书,不管是文学方面、艺术方面,还是理工类的工具书,都有很多。所以我觉得读书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就像别的孩子喜欢玩儿一样,我个人非常喜欢读书。所以我觉得家庭教育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耳濡目染的过程。” 朱梦琪说道。

长久以来,郑三义家庭以书香常伴为习,他们以诚待人、乐于助人、文化育人,用关爱和温暖感染着身边人,致力于将书香墨香传递得更远。

2023-04-26 本报记者 齐斐斐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9177.html 1 郑三义:一脉书香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