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草莓”受宠
4月23日,济南。正在参加农业农村部有机肥推广会议的宋寿国,在会议间隙不忘拿出手机,查看200多公里外泊头市子渔驿站生态家庭农场大棚内草莓的生长情况。
温度高了,他通过手机控制大棚打开天窗,进行通风降温。
发现土壤中水分不足,他又打开滴管系统,自动补水补肥。
除了能通过手机实现智能种植,宋寿国的大棚,外观与普通温室看上去无异。走进去,却别有洞天。
棚中,绿意盎然,一颗颗草莓掩映在绿叶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这些草莓都长在架子上,远远望去,像一颗颗镶嵌在空中的红宝石。
“2019年,我就开始探索智能种植和立体架式栽培模式,开始时是在大棚土墙上装上生长槽。后来,又引入了A字栽培架,将整个棚室都发展成了无土立体种植。”宋寿国介绍,“采用这种方式,一个棚可以种2.5万余棵草莓苗,而正常土培,一个棚最多能种1万余棵苗。”
普通草莓种在地上,汲取泥土中的营养。这儿的草莓“飘”到了空中,靠啥来生长呢?
扒开茂密的叶子,露出来草莓生长的“温床”。
“这是用泥炭土、椰糠、珍珠岩混合做成的基质,不仅健康卫生,而且保肥水、透气性好。”宋寿国说,草莓不接触土壤,就可以少吸收土壤残留病虫害。
如今,农场的草莓成北上广市场争抢的“宠儿”。
智能种植提升草莓品质
宋寿国曾在乡镇做过多年的农技推广工作,看到当地果农不挣钱,就想为大家蹚出一条新路。
为此,宋寿国创业试种起草莓。
第一年,宋寿国采用有机水果种植技术种了3亩草莓,成熟后推向北京市场。“我们的红颜草莓在新发地市场一亮相就受到消费者欢迎,140元一公斤不够卖的!”
初试牛刀,让宋寿国信心大增。
第二年扩大规模,很快发展到30亩,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规模种植耗费人工,工人少,工时贵,一下难住了他。同时,大规模种植管理繁琐、技术要求高等问题也日渐显现,让宋寿国头痛不已。
为此,宋寿国开始探索智能种植和立体架式栽培模式。
“通过立体栽培和智能种植,管理问题迎刃而解,平时我一人就能管理整个农场的草莓,只有修剪时才聘请工人,产品品质也得到保障。经过几年实践,我们的草莓已经在北上广市场很受宠,一公斤最高能卖到140元。”宋寿国笑着说。
除了立体栽培和智能种植,宋寿国还引入了水肥一体化技术。
利用滴灌设施,草莓灌溉还实现了水、肥、药一体化。“药剂是微生物菌剂,可以治菌。肥料则是用来增强植株免疫力的。药、肥兼施,能实现又治又补。”
研发生物有机肥、深海鱼蛋白有机水溶肥,利用富含氨基酸的红糖提高根系活力……为了提升草莓品质,宋寿国花了不少心思。
模式复制推广到全国
一个人、一部手机、一条视频,没事时,宋寿国还会在棚里录制讲课视频,发到视频平台,他成了备受欢迎的“宋老师”。
“由于管理盲目,不少农户棚中经常出现死苗、蔫苗、断茬等情况,产量受损严重。”这些年,遇到问题,农户们都习惯向宋寿国求助,希望他第一时间查明病因,指导生产。
但时间和距离却是不小的制约,幸好,网络的便利破解了这个难题。借助图片和小视频,宋寿国开始尝试将课堂从地头搬到手机上,远程遥控,查看苗情,指导管理。
“有时候是我自己拍,有时候是农户们拍。虽然手法朴实,但是内容都是咱田间管理的干货。”宋寿国说,一条视频时间大约10多分钟,主要就是田间问题的解答及如何增产增效。
没想到,这一尝试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每条视频放到网上不到1天,观看次数就能达到几万人次,还有不少农户留言提问、互加好友。”由于视频内容干货满满,他的粉丝也由最初的十几人增长至10万余人。
关注的人多了,宋寿国开课的劲头也更大了,并有了模式复制向全国推广的想法。
说干就干,很快宋寿国以技术入股,开始在全国推广自己摸索的立体栽培和智能种植模式。
很快,子渔驿站生态农场的种植模式在丹东、秦皇岛等多地落户,帮助当地农户实现了增产增收。
现在,宋寿国又有了新想法,按照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富硒农业,在继续种好草莓的同时,发展西红柿、樱桃等品种,用高品质产品对接沃尔玛等品牌商超,打造知名农业品牌,带动更多农户增产增收。
“经过4年的实验,今年农场的樱桃将进入盛果期,如果效果不错,明年我就开始进一步推广。”宋寿国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