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02日
第01版:01

传承创新 感受非遗之美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于海涛 本报通讯员 王鸿凯

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4月27日晚,走进青县清州镇司马庄村,嘹亮的歌声伴着悠扬的琴音飘向远方,一场盛大的非遗晚会正在上演。西河大鼓《长寿村》、武术表演《盘古武魂》、杂技《滚环》……一项项非遗表演接连登场,为当地居民呈献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会。在一片鼓乐欢歌中,我市“四季村晚”暨“大地欢歌”乡村文化年活动正式启动。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部署,深入推进大运河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积极推进非遗传承体系建设,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让广大群众在传承创新中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神韵。

传承创新,保护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沧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先祖就在这片土地留下了活动足迹。几千年来,伴着渤海湾的潮起潮落,伴着大运河的桨声水影,留下了数不胜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侠义豪杰在这里演绎“镖不喊沧”的故事,让沧州武术名扬南北;吴桥杂技艺人沿大运河北上南下,铸就了“杂技之乡”的江湖传奇……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沧州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自2021年起,我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对2021至2025年的非遗保护工作进行科学谋划,在普遍发动、全面普查、细致梳理、逐级申报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同时,我市定期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单位评估工作,(下转第三版)

2023-05-02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纪实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9567.html 1 传承创新 感受非遗之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