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坚持和发展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坚持和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在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又通过实践不断解决问题,是实践基础上思想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
掌握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把握快速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实招、见实效。调查研究要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体察实情、解剖麻雀,特别是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调查梳理,做到心中有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解决具体问题抓起改起,从细处入手,向实处着力,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积小胜为大胜。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和路径。一方面,要保持韧劲,瞄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精准发力、注重实效,直到问题彻底解决为止。另一方面,要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分清主次,既要讲两点论、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又要讲重点论、以重点带动全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将深入调查研究作为开展工作、出台政策、制定战略的“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正是在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方案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列出12个方面的重点调研内容,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两新”组织等基层单位,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进行问题梳理、难题排查,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必将有力促进全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正是基于对这些重大时代课题的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发展这一重要思想,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问题导向,把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发展观和实践观融为一体,赋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新的时代内涵,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新局面的突破口,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解答好时代考卷,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这一重要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运用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