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03日
第03版:03

上接第一版

(上接第一版)

“要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2016年7月,在视察河北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殷切希望。总书记的殷殷厚望,协同发展的声声召唤,战略合作的滚滚洪流,对沧州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给沧州带来了重要的历史性窗口期。

产业承接,并不是简单的“迎来送往”,而是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实现产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基于此,我市始终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纽带,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持续放大绿色化工等优势产业集聚效应,促进更多京津产业向沧州转移,争取更多央企二三级机构落户沧州,加快构建从设计到研发、从上游到终端的全产业链条,打造央企制造业板块基地。

与北京商务考察团座谈、赴北京开展招商、与央企国企深入对接交流……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与京津对接洽谈,各地也积极行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联商、招商、亲商活动,推动与京津产业协作进一步走深走实。截至目前,全市已承接京津项目694个,总投资3022.5亿元,已完成投资1382亿元。

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我市充分利用好京津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深化与京津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实施狮城人才政策和科技特派团、京津专家“周末到沧”等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形成“京津研发、沧州转化”发展模式和地域品牌。2022年,我市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研发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6家,其中与京津合作共建的2家。

对接服务雄安,产业协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深化

2017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横空出世,为沧州更深层次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推进京津冀协同向纵深发展送来千载难逢的叠加机遇,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日前,在沧东经济开发区雄安新材料产业园内见,城墙灰色的厂房沉稳大气,排列井然;一条主路延伸开去,连通各个企业;办公楼、宿舍楼、厂房合理布局……截至目前,产业园一期落户19家企业,东区已有6家企业试生产,西区多个厂房质量验收后,企业即可入驻;产业园二期已签约企业达20余家,后续将会有更多规模大、质量高的项目入驻。

尽享“协同红利”的沧州,在对接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方面,有决心、有信心、更有动力。先后制定了《借助雄安新区发展机遇,加快沧州市创新驱动经济强市发展的指导意见》《沧州市参与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持续抓好雄安新区周边土地、人口、项目管控,协同推进雄安生态林带建设,不断强化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做好白洋淀流域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工作。突出打造雄安新区便捷出海口,不断加快推进黄骅港公共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提升港口通关能力、货物吞吐能力和吸引集聚能力。

聚焦平台建设持续发力,充分发挥任丘、肃宁等地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加强优质产品供应,积极推动雄安新区产业·肃宁协同园区、沧东雄安新区新材料管道园、任丘雄安自贸区协同发展区等一批对接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协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强化对接雄安创新载体建设,出台《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沧州区域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积极扶持壮大创新主体规模,引导创新主体对接雄安科技、产业资源。2022年,我市共签约京津雄项目176个、总投资515亿元。

交通先行,协同发展“民生红利”深度释放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公路、铁路、海运编织的纵横交错的现代化交通网,拉近了沧州与京津间的时空距离,三地之间的互联互通更加紧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我市着眼更高层次谋求交通“主动脉”再次扩张,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高速方面,我市继续加快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曲港、邯港、荣乌改扩建等3个高速公路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总里程373公里,总投资约495亿元,在建里程比过去20多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的一半还多。

铁路方面,雄商高铁、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加速建设,津潍高铁稳步推进,沧州正着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重要枢纽。

伴随陆上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我市海上大通道的建设步伐也插上了翅膀,黄骅港建设日新月异。总投资52亿元的泰地液体化工码头、散货港区矿石码头等项目建成投用;黄骅港至上海港内外贸集装箱航线正式开通,实现外贸集装箱航线零的突破;首次开启河北省中欧班列“公铁海”联运新模式;港口吞吐量完成3.15亿吨、集装箱突破百万标箱,港口国际化水平和对外辐射能力显著提升。

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春风,我市在环保、教育、医疗等领域与京津的全方位合作也不断深化,普通百姓享受到越来越多协同发展带来的“民生红利”。目前,全市共有25家医疗机构与京津76家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其中北京60家、天津16家;我市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已与多所京津高校、教育机构开展了合作育人,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北京朝阳中西医急诊抢救中心等40多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实训基地。主动承接京津外溢养老资源,2022年,241名京津籍老年人入住我市养老机构。

同时,我市与京津雄在生态保护、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互动也越来越多。

加强生态环境联建联治,打造京津冀区域生态一体化新样板。抓好白洋淀流域生态治理保护,构筑起雄安新区生态安全屏障。深化重污染天气预警合作,加强会商研判,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加强与京津统筹开发文化资源,以5A级景区为建设标准,大力推动大运河沿线文旅项目建设,围绕打造“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地域旅游品牌,建好面向京津市场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批京津游客到访沧州……推动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市愈发注重推动重点领域合作向更大范围延伸。

面向未来,方向明确。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今天的沧州,正承载着协同发展的春风,以崭新形象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2023-05-03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9603.html 1 上接第一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