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丽 孙福军 摄影报道
4月24日,沧县薛官屯乡杨官屯村农民罗忠林来到沧州军分区,将自己珍藏了16年的爷爷罗桂源就义时射入头骨的子弹,以及爷爷生前使用过的枪刺捐赠给市军事博物馆。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李光宇代表市军事博物馆接受捐赠,并为罗忠林颁发了证书。
“这两件红色遗物非常珍贵,我们将在市军事博物馆展出。”李光宇说。
随着罗忠林的讲述,他的爷爷罗桂源红色传奇的一生,也随之浮现而出。
头骨中发现子弹,揭开爷爷革命故事
罗忠林说,这一切要从2007年清明节说起。
当时,罗忠林家迁坟,村中老党员杨培旺帮忙收拾罗忠林爷爷罗桂源尸骨时,从其头骨中掉下来一个锈迹斑斑、小手指大小的东西。他捡起来递给罗忠林,罗忠林接过来一看,眼泪瞬间流了下来:“这就是要了我爷爷命的子弹呀!”
他小心地将这颗同爷爷身体一起长埋地下几十年的子弹保存好,心情再也不能平静,从此开始搜寻爷爷的革命足迹。
罗忠林从小就知道,他家是烈属,爷爷在他父亲很小的时候就被杀害了,他的父亲及姑姑、叔叔是在太爷爷的照顾和在政府的接济下长大的。当年,罗忠林的父亲刚去世不久,生前,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有记日记的习惯。罗忠林开始整理父亲的遗物,找到了一些记事本。记事本上的内容与史料记载中红军战士罗桂源的信息一点点重合了,爷爷的形象越来越高大、越来越清晰。
1914年,罗桂源出生在当时的直隶青县(今沧县杨官屯村)一个铁匠家庭。从小心灵手巧,深得父母喜爱。17岁时,他被父亲罗永福送到天津的一个兵工厂学习制枪手艺。罗桂源学艺快、爱钻研,各种工艺很快就能精通。和他一道学习的,有红三军团的几名战士。他们常常和罗桂源讲一些革命道理,颇谈得来。1933年他们临走时,动员罗桂源参加了红军。
罗桂源是个孝子。他以和工友到湖北兵工厂做工的名义辞别父母,来到湖北,加入了红三军团,成为一名红军战士。后来,他被部队派往江西的一家红军兵工厂制造枪械。1933年底,他父母来到湖北找他,没有找到,便在武汉住了下来。
1934年,罗桂源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兵工厂迁往瑞金。10月,兵工厂留下100余人打游击,其他人分批回到部队,罗桂源在这期间回到了红三军团。随后,罗桂源随部队开始了长征。
几次死里逃生,为抗战部队制作枪支
1935年,长征途中的一次战斗后,罗桂源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在寻找部队的路上,他巧遇亲戚,得知父母为找他已到武汉快两年了。他一听赶紧前去看望父母。母亲喜极而泣,拉着他的手再也不愿松开。当时,罗桂源的父亲也凭好手艺在武汉谋了一个不错的职位。但爷儿俩谁也拗不过罗桂源的母亲。在她的坚持下,一家三口回到了老家。
罗桂源回乡后,很快在父母的催促下成了家,以打铁为生,但也没放下造枪手艺。
“七七事变”后,日军很快入侵华北,沧州大地狼烟遍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运河为界,建立了冀中与冀鲁边两个抗日根据地,沧州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抗日武装缺少枪支弹药。沧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宣传部长马克勤知道罗桂源会造枪,便秘密找到了他。攀谈后,罗桂源亮明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并把自己造的枪支交给马克勤,由他秘密送往抗日队伍。从此,罗桂源家成了堡垒户,是马克勤等地下党员常住的地方。在马克勤和罗桂源的影响下,罗桂源的一些亲戚也成了共产党的地下情报联络员。他们运送枪支和情报,为抗日做了不少事情。
1943年,罗桂源的亲戚、中共地下交通员官承树被特务告密,刚送完情报回家就被敌人抓获。他宁死不屈,一路唱着京剧,借痛骂毛延寿,痛骂日军和汉奸,被敌人押赴刑场杀害。
1945年的一天夜里,由于汉奸告密,高洪基的伪军马队来到杨官屯,一进村就将罗桂源的房子围了起来。幸亏一家人得到消息,提前逃走才幸免于难。高洪基在兴济大会上叫嚣:“杨官屯的罗桂源为共产党的部队造枪,罪不容恕,只要他和家人回来,别说人,连鸡狗也不让活!”从此,高洪基的马队常来村中搜查。罗桂源和家人开始了东躲西藏的生活。
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牺牲在沧州解放前夕
日伪军在罗桂源家里搜不到人,就闯进他的亲戚家搜查。亲戚们经不住骚扰,拖家带口逃往外地。罗桂源只好把家人安排到其他村居住,自己加入渤海一军分区沧县独立营,跟随队伍打游击、破坏交通线等,闲暇时就把用坏及缴获的枪支集中起来修理。
修枪的地方很隐蔽。其中一处在浮河堤下一间小土房的地窨子里。因为罗桂源曾带女儿和侄女在里面躲避过,他的女儿和侄女在地窨子里看到过枪支,才知道此事。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又燃起了战火。罗桂源继续为解放军制作枪支器械。
1946年7月25日,罗桂源外出执行任务经过自来屯村时,不巧与沧州国民党驻军刘佩忱的队伍相遇。其中一名国民党军官认出了罗桂源,便带着队伍追了过来。罗桂源边还击边跑,躲进了路旁的青蒿地里。
罗桂源枪里的子弹都打完了,国民党军官劝他投降,他走出青蒿地,大义凛然地说:“我是共产党员,要我投降绝不可能!要命有一条!”然后,跟国民党军官说:“给我一根烟,抽完送我走吧!”就这样,罗桂源悠然地抽完人生最后一支烟,牺牲在自来屯村的青蒿地旁。
这些话被躲在旁边的村民听到了。国民党部队走后,村民赶紧跑到杨官屯送信。大家将罗桂源的遗体抬回来。罗桂源所在部队马上通知了罗桂源的家属,并购置了棺材。
高洪基得知消息后,马上派马队来到杨官屯,把机枪架在棺材盖上说:“罗桂源死了也不算完,要杀他全家鸡犬不留!”当时,好心邻居已将罗桂源年仅3岁和6个月大的两个儿子藏了起来,只有瘦弱不堪的7岁女儿。乡邻们跪下一大片为之求情,才放过他们一家,罗桂源得以下葬。
罗桂源死后几个月,他的母亲、妻子因悲伤过度先后去世。从此,生活的重担压在了罗桂源父亲罗永福一人身上。1947年,沧州解放。政府找到罗永福,问老人有什么要求时,老人说:“我什么也不要,只要看到国家越来越好就满足了。”后来,老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向国家提出过任何要求。
后来,政府给罗桂源颁发了烈士证,并为他们家发放了烈士家属证书。每到年节,家人都会把保存起来的证书拿出来祭奠,表达对先烈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