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健 本报通讯员 岳培新 刘占勇
行走在沧县捷地减河分洪设施展示园,通波园、巡礼园、流光园……一步一景、一园一画,别有一番韵味,已成为游客体验运河文化的“打卡地”。
靓丽纷呈的沧县捷地减河分洪设施展示园,是我市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统筹保护、传承、利用,把全域216公里大运河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优势和稀有资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加快建设独具沧州特色、彰显狮城魅力的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努力打造“中国大运河非遗之城”新名片。
突出运河保护,彰显沿线特色风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我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持大运河外观、风貌的原真性、唯一性。中心城区实施绿化提升工程,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建成旅游码头、步行景观桥,打造了城市精彩中轴线,擦亮千年运河“金色名片”。
东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为征伐乌桓,命董昭开凿平虏渠,这便是大运河沧州段的前身。从那时算起,运河已在沧州大地流淌了1800多年。大运河不仅是沧州人的情感纽带、文化源泉和记忆符号,也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廊道和靓丽景观。
清风徐徐,碧波荡漾。泛舟运河之上,河道两侧蒲草青青、芦苇苍苍,美景如诗如画。市民李飞携一家老小乘船赏景后激动地说:“沉浸式体验,天蓝水清岸绿景美,宛若画中游。”顺着船头眺望,复建的南川楼、朗吟楼、清风楼呈三足鼎立之势,与悠悠运河水相得益彰,描绘出一道颇具历史韵味的风景线。
京杭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黄金航道”,大运河沧州段蜿蜒流淌、宛若玉带,特别是沧州中心城区段保存完好,九曲十八弯、沿途多遗迹、处处是风景,代表了我国北方大运河遗产的原真性。去年9月1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实现旅游通航,这是自二十世纪70年代我市大运河船舶停运以来首次恢复通航,再现了“一船明月过沧州”的盛景。
乘着国家对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的东风,我市坚持引、补、蓄、调并重,实施引江、引黄等补水工程,实现运河全线有水。同时,全力做好全线河道清淤、巡河驿道建设、河堤修筑等工作,堤顶路实现全线贯通。
围绕做好“绿”的文章,2022年,我市积极开展大运河沿线补植补绿、道路绿化工作,实施两岸绿化美化,完成运河沿线两堤之间及堤外500米内土地流转,建成城区生态公园和堤外郊野公园。同时,实施“坡、岸、堤”分类保护,并注重保持运河完整自然形态、生态绿化层次和骨架,实现透林观河、亲水赏河。
(下转第十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