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志辉 本报通讯员 王迎杰
清风寄哀思,青山映忠魂。5月7日,在沧州市公安局运河分局原网安大队三级警长刘亚斌因公牺牲一周年之际,市公安局举行“刘亚斌同志警号封存仪式”,将刘亚斌生前使用的警号055308作为特殊警号正式封存。
警号授予,是一份认可、一份责任、一份重托;而警号封存,则是一种缅怀、一种铭记、一种传承。
做警察,刘亚斌并非科班出身。他毕业于河北经贸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曾在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当了三年教师。刘亚斌从小就有“一身戎装,保家卫国”的梦想。2006年1月,遗憾未能从军的刘亚斌便通过河北省招录国家公务员(人民警察)考试,进入运河公安分局。“保一方平安”就是刘亚斌从警的初心,也是支撑他全身心投入公安事业的动力。
从警之初,刘亚斌主要任务是“反扒”。有天下午,他接到报警,一个农民的钱包被偷了,这是农民来医院看病的救命钱。受害人绝望痛哭的样子,深深刺痛了刘亚斌,他说:“那种眼神,我能记一辈子。”
于是,他暗下决心,不能让老百姓再遭受这样的伤害。从那时起,辖区的公交站台、医院、商场、小吃门店,大大小小的场所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抓到一个小偷,他就把小偷照片、作案手法、活动范围,加上自己办案的心得,整理到笔记本上。笔记本越用越厚、越用越多,他反扒的“手艺”也越来越精湛,只要哪里再发生盗窃案,他准能第一时间锁定目标。
在同事们眼里,刘亚斌看起来温和敦厚,可骨子里却有种“不怕牺牲”的狠劲儿。开车转移绑着汽油桶的炸弹时,炸弹爆炸,防爆毯直接炸开一个大洞;抓捕盗窃汽车的犯罪嫌疑人时遭遇拒捕,犯罪嫌疑人驾车疯狂撞击他所驾驶的车辆……面对一次次未知的生死瞬间,刘亚斌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从来没有过任何犹豫和退缩。16年的从警生涯,刘亚斌曾数十次与犯罪嫌疑人短兵相接,先后负伤20余次,他用鲜血书写了人民警察的赤胆忠心。
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普及,各种新型犯罪层出不穷。刘亚斌敏锐地意识到,信息化是未来侦查破案的方向,大数据是侦查破案的利器,他愿做信息化办案的“破冰者”。这也成为刘亚斌日后耕耘梦想的主战场。
刘亚斌通过先期调查街头发放的“特价卖车”“卖二手车”小卡片,破获了沧州第一起全链条打击的电信诈骗案件;他以服务器数据为侦查突破口,打掉了涉及30多个省市、被骗群众达25万余人的大型诈骗案,追回涉案资金8700余万元……他也逐渐成为了刑侦领域的信息化破案专家,他的心得和经验为全国同行攻克重大疑难案件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刘亚斌最后一个笔记本上,笔迹止于2022年5月6日:“正在侦查的一起案子有了眉目,明天带队……”一生坚守,是刘亚斌对事业深情的告白,但是,向来说到做到的他,这次却“爽约”了。刘亚斌原定和战友第二天去抓捕一名犯罪嫌疑人,却因突发疾病,不幸因公牺牲,未能成行,生命也永远定格在了42岁。
从警16年,刘亚斌直接参加侦办和参与侦破的刑事案件达500余起,其中重、特大案件80余起,主办了多起国内诈骗案,先后为群众挽回损失30多亿元。牺牲后,他被追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公安楷模、燕赵楷模,并当选2022年度感动河北人物。
刘亚斌因公殉职后,全市公安系统大力选树“刘亚斌式”班组,积极开展刘亚斌同志先进事迹巡回宣讲,深入推进刘亚斌同志先进事迹“五学七提升”活动,传承弘扬刘亚斌同志精神品质。同时,市公安局在运河分局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了“刘亚斌班”,打造“刘亚斌荣誉墙”,缅怀追思刘亚斌,学习传承“亚斌精神”。
清明节前,“刘亚斌班”的民警杨艳昭难以抑制对刘亚斌的思念,默默给刘亚斌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向刘亚斌“汇报”:“作为‘刘亚斌班’的一员,我在刘亚斌精神的影响和激励下快速成长,和同事们一起接过接力棒,屡破疑难案件……”“你放心,有我们在,岁月依然会静好,让咱们一起负重前行吧!”信中最后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