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1日
第12版:12

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

(上接第六版)

“你别看咱这小区都40多年了,可现在是住着舒心、玩得开心!”蒋艳丽快人快语,向记者说起了小区的新变化。

“多亏去年纳入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现在路平了,环境美了,还安了这个球台,锻炼起来真方便!”蒋艳丽想起过去这里公共设施老旧,也没有物业统一管理,十分感慨:“盼了多年的事终于实现了!”

团结里社区的美丽蝶变,是我省深入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工程的一个缩影。今年我省将继续加大改造力度,计划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816个,棚户区开工12万套以上、建成8万套以上,让更多城乡居民实现安居梦。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我省高度重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下大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小区环境越来越美,路边绿地逐渐增多,城市犄角旮旯也多出了很多精巧别致的“口袋公园”……开窗见绿、出门入园,正在成为居民简单而美好的小幸福。

不止在城镇,随着厕所提升工程稳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如火如荼,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不断深化,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在燕赵大地更多涌现。

胡乱堆放的垃圾杂物没有了,坑洼不平的小土路变成了柏油路。临漳县显王村党支部书记王巧玲感慨地说,过去村里的环境说“脏乱差”一点儿不为过,村民出行往往是“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腿泥”,而现在“下雨天脚上不沾泥,刮风天身上不沾土”。

生活品质的提升,还包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面向全省城乡居民发放文化和旅游惠民卡(券)200万张以上;深入实施体育场地设施惠民工程,建设更新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1万处……

如今,越来越多的河北人走进剧场和球场,切身感受文体活动带来的幸福感。

■ 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织牢社会保障网络

“总书记来到阜平县,问寒问暖关心咱。时刻惦记老区人,看到贫困心不甘。哎嗨哎嗨呦,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要改变阜平县……”

5月6日,吃了晚饭,66岁的脱贫户杜呈兰又在自家院子里,唱起了自编的阜平小调。

“就是打心眼儿里愿意唱。”杜呈兰是阜平县龙泉关镇西刘庄村人,脱贫后她把自家生活和三里五乡的新变化,都编进歌词里,“骆驼湾,大改变。蘑菇棚,养老院。拆旧房,盖新房。木头房,浇筑梁。地板砖,黄泥墙,冬暖夏凉真舒畅……”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我省以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底线。

开展摸排走访。聚焦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工程,运用“铁脚板+大数据”方式,广泛开展信息比对和监测预警,今年一季度全省共认定低保边缘家庭85632户。

完善救助政策。从加强低保救助、优化办理流程等方面,提出17条政策举措,持续做好低保等社会救助保障工作。

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

“孩子从小发育迟缓、四肢肌力弱,通过站床、低频电刺激疗法等康复训练,现在已经能在辅助下行走了。”每天上午,邯郸市民杜女士都会带孩子到定点康复机构训练。

河北连续5年把残疾人工作纳入20项民生工程,今年实施精准助残服务工程,根据残疾类别、残疾等级、服务需求等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康复、辅助器具适配、就业、托养等个性化服务,截至4月底,已服务117945人次。

从做好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群体参保工作,到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和失业保险金标准;从推进“孤儿助学”项目,到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河北以更大力度,聚焦特殊群体,织牢社会保障网络。

一件件民生实事、一个个民生工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暖到群众的心窝里。

越来越多的“民生清单”,正在变成实实在在的“幸福账单”。

2023-05-11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0416.html 1 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