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健 本报通讯员 王 健 徐玉鹏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仙庄片区旱碱麦种植面积约7600亩,正处在灌浆期。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当地农民和全市上下备受鼓舞、倍感振奋,更加坚定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旱碱麦特色产业的信心与决心。
在沧州,提起盐碱地,大家并不陌生。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沧州东部大面积的盐碱地,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当地农民告诉记者:“前些年,收成好的时候,一亩地勉强能打几百斤麦子;收成不好的时候,甚至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但是,由于盐碱地矿物质丰富,旱碱麦麦粒光泽透明、出粉率高,加工出来的面粉,蛋白含量高、麦香浓郁、绵软筋道,非常适合制作传统手工面食。可以说,独特的种植条件,相对较长的生长周期,造就了旱碱麦独一无二的品质。特别是在耕地资源日益趋紧的情况下,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挖掘盐碱地和中低产田潜力,强化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盐碱地资源利用中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不仅可以真正实现“变废为宝”,对保障粮食安全更是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旱有旱的优势、碱有碱的文章”,全面加强盐碱地的开发利用,积极培育推广抗旱、耐盐碱的适生作物,实现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的转变,擦亮了旱碱麦这一金字招牌。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为充分利用好盐碱地独特的资源,我市以发展耐盐碱农作物适应盐碱地为重点,加强与中科院等高校院所的对接合作,开展小麦育种技术攻坚,深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真正做到向盐碱地要粮、向科技要粮。在渤海新区黄骅市,为了克服盐碱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当地不断开展良种选育工作,先后育成“冀麦32”“捷麦19”“捷麦20”等耐盐碱、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这些品种抗旱、耐盐碱,非常适宜在盐碱地上生长,较常规小麦亩均节水150立方米以上,不仅在沧州大面积种植,还被推广至山东滨州、天津滨海新区等滨海潮土区域。
盐碱地变身丰收田,除了良种这一关键因素,还得益于2013年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正式启动。作为工程首席科学家,时任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站长的刘小京带领团队通过科研示范,参与环渤海地区4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和1000万亩盐碱荒地治理利用,重点突破“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实现了2020年较2012年增粮100亿斤的既定目标。
时至今日,刘小京已成为旱碱麦研究推广中心的顾问,他和其他几名专家,通过对旱碱麦种植土地整治、新品种应用选择、生物有机肥施用、播种管理、生物农药使用、机械化收获、运输储存、销售全过程生产技术标准深入研究,为全市旱碱麦产业发展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下转第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