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缓缓穿城而过,涵养了沧州人特有的人文气质,为狮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把这千年水脉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断传承下去,近年来,市区部分学校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深入挖掘和利用大运河的教育资源,采用别具匠心的形式,让运河文化在校园生根开花。
10个班走上“运河步道”
步入沧州市中宇小学的教学楼,驻足于“遇见大运河”巨幅主题墙绘前,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古代,置身于熙熙攘攘的大运河畔。沿着贯穿于南北教学楼一层的“运河步道”徐徐前行,京杭大运河主要流经地区的地标性建筑、名胜古迹、特色美食等一一展现于眼前。而南北教学楼连廊柱上古色古香的手绘、一首首与大运河沧州段相关的诗词,则让人不禁陷入历史的遐思中。
在整个“运河步道”上,分布着10个班级。每个班级都以京杭大运河流经的一个主要城市命名。将一楼的所有班级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京杭大运河的整条航路。
每个班级的学生都会深入细致地探寻所代表城市的风土人情,然后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把这个城市最鲜明的特色展现在班级外面的主题墙上。
用黏土捏制的冰糖葫芦、锅贴、驴肉火烧等特色美食,色彩鲜艳、形态逼真,令人馋涎欲滴。以铁丝和锡纸制成的武术人物栩栩如生、动感十足。废旧纸板经过孩子们的巧手制作,成了当地地标性建筑的微缩模型。
美术老师们也全身心投入创作之中,精心描绘,将镇海吼、燃灯塔、断桥等名胜古迹以及川流不息的运河水系,生动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运河步道”上这些班级的每个孩子,都有责任向前来参观的师生介绍所代表城市的特点,人人都是运河文化的“小讲解员”。
远足研学见证运河新变化
作为河北省首家“中国大运河少年儿童文化教育促进会”会员单位,坐落于大运河畔的沧州市第五中学不仅将运河文化引入日常教学和德育活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校本课程体系”,而且已连续5年组织学生沿运河远足研学。
2018年4月,300名八年级学子从学校出发沿运河行进至捷地减河。一路上孩子们在地图上寻找知名地点,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在途中观察这些地方的地势地貌,探究其形成原因;寻找采集运河沿岸的野生植物或昆虫,用画笔、相机、文字或其他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和展示运河春景。但是,当看到运河沿岸建筑破败、垃圾成堆时,孩子们既惋惜又痛心。当时,我市正在启动“运河景观带”二期改造项目,孩子们纷纷写下自己的建议,希望能为改变运河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第二年,500多名学生再赴运河之约。他们远足了24公里,寻访了大运河捷地分洪设施、捷地减河、御碑苑、捷地炮楼等遗迹。行进途中,孩子们惊喜地发现,运河两岸的垃圾明显减少,大运河公园正在紧张建设之中。
到了2020年,3个年级的1500名学子走在运河景观带上,两岸风景优美,鸟语花香。破败的建筑和垃圾堆不复存在,曾经的美好蓝图已然变为了现实。
6年间,孩子们通过远足研学,发现沧州文化特质,挖掘沧州历史底蕴,复现运河人家记忆,再现老城故事,形成了人文层次丰富的古城印象。
创编《镇海吼》 传承“铁狮精神”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沧州本是风景优美、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但一条恶龙的到来,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它一心想独霸这方水土,在沧州兴妖作怪,残害黎民百姓。此时,一头雄狮从海边一跃而起,与恶龙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从黑夜激战到黎明,最终雄狮打跑了恶龙,守护沧州百姓安宁。风和日丽渤海湾,桑麻遍野鱼满船。千年神狮佑狮城,发扬传承代代传……”
在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承办的“第五届《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2022年“七一”特别节目中,沧州市新华小学创编的家乡剧《镇海吼》精彩亮相。这部剧通过歌舞、武术、朗诵等艺术形式,以生动的叙述和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剧情,再现了镇海吼的神话传说。
从2009年的《镇海吼》,到2018年的《镇海吼新篇》,再到《传承的力量》这部先后在狮城公园、清风楼、朗吟楼、马本斋纪念广场等地取景拍摄、200多人参与的宣传短片,三届参演师生用他们的辛苦付出,让更多的人认识了沧州、了解了狮城,更诠释了自强不息、求真务实、敢于问鼎、唯旗是夺的“铁狮精神”。这种精神也将伴随着大运河畔的镇海吼,在孩子们心中代代传承下去。
读懂运河故事 感受古城风韵
清晨,大运河畔,几名白衣少年正在教练的指导下,踢腿、展臂、扎马步,认真地习练着一招一式。一位身着军装的青年在一旁静静注视着他们,往昔一幕浮现于眼前;“师父,练武术那么累,为什么要坚持?”“现在咱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武术要走向世界,需要你们来传承、推广……”
这是微电影《传承》中的一个经典镜头。这部由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武术学院师生原创的微电影,通过讲述一位少年的习武故事,展现了沧职学子深厚的武乡情结。
作为河北省非遗教育特色院校,沧州职院始终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近几年,学校不仅创办了武术学院和杂技学院,而且通过独具特色的教育活动,引领学子穿越时空,领略这座千年古城的深沉与灵动。
《穿越吧,带你看百年前的沧州城》《有个地方叫鼓楼》《劳模老人带头在沧州修水坝》《沧州有个强青天》……在沧州职院的微信公众号上,一篇篇满溢乡情的文章,携学子穿越时空,共同去探寻京杭大运河留下的宝贵财富,感受沧海之州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