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7日
第02版:02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盐碱地上涌动新希望

——我市推动盐碱地开发利用和旱碱麦特色产业发展连续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马志辉

编者按: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沧州考察,深入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本报从即日起推出盐碱地开发利用和旱碱麦特色产业发展连续报道,敬请关注。

立夏已过,小满将至。行走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一望无垠的绿色麦田里,一株株颀秀的麦苗拔节向上,长势喜人,焕发盎然生机。

“种了大半辈子地,实在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我家地里。”几天过去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旧城镇后仙庄村村民杨东进脸上仍然满是激动,“总书记十分亲切地问我种了几亩地、亩产多少、小麦长势如何。”

他一边说着,一边带记者走进田间。田间绿油油,田垄上仍不时可见白色盐斑,仿佛在提醒记者,这儿是一片盐碱地。

渤海新区黄骅市全年降雨不均,淡水资源匮乏,加之濒临渤海,浅层地下咸水在蒸发作用下不断向地表输送盐分,很多村庄土地盐碱化严重。靠天吃饭的年代,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嘎巴。”……这些民谣道出了种粮人的辛酸与艰难。

“现在不一样了。”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如今的后仙庄村种植旱碱麦,一亩地能产250公斤到300公斤。目前,村里旱碱麦种植达到3800余亩。“老百姓收益高了,心里更有底了,感谢党的好政策。”刘玉锁说。

粮食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总书记提出,“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次,在旱碱麦麦田,总书记再次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望着广袤的田野,总书记思虑深远:“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适宜种植粮食的5亿亩,如果能开发利用,对于扩大我国耕地面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旱有旱的优势、碱有碱的文章”,加强与中科院等高校院所的对接合作,充分挖掘盐碱地潜力,强化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了30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探索出一条具有沧州特色的旱碱麦种植模式,确保了旱碱麦的品质和产量。

2013年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实施,重点突破“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5年累计推广8000余万亩,累计增粮100余亿公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就一直尝试能不能利用咸水来改良盐碱地。为此,还专门在海兴县租赁了百亩土地搞起试验。凭借多年的艰辛探索,终于建立了一套“冬季咸水结冰灌溉改良盐碱地的方法”,既解决了地表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咸水的利用效率,并降低了土壤盐分。这一技术采用在冬季通过直接抽提当地高浓度咸水进行灌溉,低温作用下在地表形成一层咸水冰,春季随着气温回升,先融化的高浓度咸水下渗,后融化的微咸水和淡水起到了洗盐的作用,实现了春季土壤淋盐,结合地表覆盖和接续夏季降雨,能够实现周年的土壤盐分有效控制。而且,这种模式使咸水的利用率从8%提升到了20%,对淡水资源较为缺乏的沧州极为有利。

不只咸水结冰灌溉技术,“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系统构建了作物耐盐选育体系,创立了玉米无隔离制种技术,推动了耐盐抗逆作物品种的选育和应用;突破了微咸水安全灌溉难题,构建了农田多水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为环渤海粮食增产和节水压采提供了支撑;创立了施用微生物有机肥培育耕层土壤大孔隙结构促进盐分下移、咸水直灌耕层水盐调控、耐盐植物种植梯次推进改土技术,突破了滨海平原地下水浅埋区盐碱地改良利用难题……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技术,在盐碱地上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

与此同时,我市成立了旱碱麦研究推广中心,围绕旱碱麦种植中的“种、肥、播、管”等重点环节,建立了旱碱麦种植品种选用、土地整治、科学施肥、播种管理等生产技术全过程标准化体系,实施了30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保障了旱碱麦增产连年实现“步步高”。

“总书记说,‘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这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扎根盐碱地开展高效利用研究的信心。”作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培养起来的青年科技骨干,现任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郭凯表示,他们将围绕咸水灌溉、微咸水利用等领域,勇于创新、大胆攻关,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用好盐碱地,端稳中国粮。在沧州东部地区,盐碱地正阔步变身“希望田”“大粮仓”。截至目前,我市规模化种植经营主体已发展到40余家,旱碱麦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2万亩,2022年总产量达到22.37万吨、单产223.3公斤,一片片盐碱地焕发新生机,表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3-05-17 ——我市推动盐碱地开发利用和旱碱麦特色产业发展连续报道之一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0985.html 1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盐碱地上涌动新希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