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宝梅 摄影 王 韬
大运河畔,百狮园西面,博施文化广场身后,一座古朴的二层小楼静静矗立,青砖灰瓦,竹林掩映,透着一股神秘。这就是博施博物馆,一座展现沧州运河文化、医疗历史及红色记忆的展馆。自2020年筹建以来,博施博物馆吸引了众多文人学者参观访问,并多次在此开展文化研讨活动,成为主城区运河边一处独特的风景。
“博施”与运河的历史渊源
博施医院,紧邻运河、与运河相依相生,它承载着沧州近现代医学发展的历史,也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文明与进步。上世纪70年代末,博施医院多数建筑被拆除,仅剩1号楼保留至今。当这栋楼今天的主人于龙华无意间接触到博施医院历史后,就产生了在这里打造一座博物馆的想法。
博物馆立足运河文化和中外交流医学实践,包括一座老楼、一处平房展厅及院墙展。院墙上,展现了百年博施历史脉络,从1807年源起,到1949年雷爱光来沧州任博施医院院长,博施医院的发展历程历历在目。
走进展厅,详尽的图文、丰富的物件,令人目不暇接。展厅设置了“因运河而生、依运河而建”“中外交流医疗实践”“衷中参西、文化自信”“红色印记”等展区。其中一处关于医院建设的图文中,博施医院为什么选在南关口的提问引观者驻足。距离渡口近、土地广阔、地处沧州城外方便周边患者就诊……这些无不体现着博施医院与运河的历史渊源,因为有了便捷的水路,医生们乘船而来,在博施医院救死扶伤,并为沧州培养了大量本地医护人员。
曾经的老楼,在经过外观(阁楼)翻修后更显古朴,未来这里将进行医疗场景复原,开设《运河人家》图文展厅及中西医结合文化展厅等,使之成为医生之家、医风医德及医疗教育基地。
考证研讨《运河人家》
在博施博物馆众多实物展品中,一组书籍引人瞩目,《英国医生》《一代名医雷爱光》《运河人家》……既有与博施医院相关的故事,也有运河沿岸百姓生活场景。
其中,《运河人家》备受沧州文化界人士关注。此书作者为英国人米范威·布莱恩特,其丈夫1910年定居沧州,并在博施医院工作。书中所呈现的百年前运河风情和沧州民俗,包括老照片和插图等,都与沧州市区段运河风貌相契合。为了佐证《运河人家》描述的城市就是沧州,沧州文化学者还在博施博物馆展开了《运河人家》考证研讨会,通过书中描述的出行路线、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图片风景等,以及大家四处搜集来的相关资料,充分证明书中记录的城市就是沧州。
展厅还开辟“运河人家 影像沧州”区域,运河行船、毛驴拉磨、打麦场、各种农具……当画面播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运河沿岸百姓生活场景时,一些老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伦敦退休教师克莱博士从上海来沧州看望在博施医院工作的女儿克莱门茨,其间在运河沿岸拍摄了大量照片,包括运河风景、城市建筑和风土人情等。”于龙华说,这些影像资料对今天研究运河文化非常珍贵。
“红色记忆”展区则在记录博施医院发展历史的同时,展现大运河畔这处院落内救助伤员及弘扬红色文化的内容,许多生动的故事充实了人们的记忆,也为运河增添了诸多光彩。
记录沧州医疗历史
博施博物馆的前身是博施医院,这里呈现了很多关于博施医院的图文,沧州近现代医疗的发展脉络也清晰可见。
从博施医院建设,到中外交流医疗实践,再到沧州近现代医疗发展,乃至市区几大医院的历史,都能在展厅中寻觅到一二。其中,曾在博施医院工作近20年的妇产科医生胡荣卿的有关图文非常醒目。据记载,她离开博施医院后在李家花园开设了沧州第一家妇孺诊所,至今还有很多老人记得当时诊所的情景。
对于为沧州医疗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雷爱光,展厅特设“一代名医雷爱光”展室,室内陈列了雷爱光生前用过的五斗柜、梳妆台,多张生活照、工作照,还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医疗器械。“雷爱光在任博施医院院长期间,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是沧州西医外科的开拓者,值得后人敬仰。”心怀对先人的尊敬,于龙华梳理出了一条沧州近现代医疗的发展的脉络,博施博物馆也成为沧州医疗界人士的学习教育基地。
随着资料的陆续完善,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于龙华畅想着,未来这里能继承100多年前中外交流思想,同时与本地艺术界互动合作,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等,使其成为一个集文化、医疗、红色教育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展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