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志辉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这为种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下,渤海新区黄骅市常郭镇李子札村省级旱碱麦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内,4000亩旱碱麦已进入灌浆期。麦粒渐满,长势喜人。风吹麦浪,田野上泛起绿色的涟漪。
承担示范区建设的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志清说:“俺们这4000亩麦田,都实行订单标准化种植,是黄骅旱碱麦的繁种基地,种子公司下订单,来年回收。一到小麦成熟的时候,细长的麦粒圆鼓鼓的,红中透着亮,特别漂亮。眼下,还有一个月就开镰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粮安天下,种为粮先。黄骅的小麦种植历史悠久。据《黄骅县志》记载,旱碱麦种植在黄骅已有2600余年的历史。常年旱碱麦种植面积约61.8万亩,原始品种以“小红芒”“红秃头”为主,最初亩产仅有50公斤。
盐碱的土地、偏少的降水、较低的产量,长期困扰渤海新区黄骅市乃至沧州东部农业生产。怎么办?科技人员把目光瞄向了种子。
历经农技人员反复选种与改良,“沧麦6002”“沧麦6005”“小偃60”和“小偃155”等耐盐碱、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脱颖而出,正常年景亩产量保持在214公斤左右,真正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中科院院士李振声经过多年攻关选育成功的“小偃60”“小偃81”等耐盐碱小麦品种,已在环渤海低平原中低产田累计示范推广种植400余万亩,表现出较好的抗旱耐盐碱特性,增产效果非常明显。
特别是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紧围绕“粮食安全”这一主线,全面启动种业振兴行动,相继出台印发了《沧州市种业振兴工作实施方案》《沧州市“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扎实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同时,立足盐碱地特点,发挥中科院、省农科院和当地科研机构优势,开展小麦育种技术攻坚,深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向盐碱地要粮,向科技要粮,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行走在沧州临港渤捷种业有限公司的旱碱麦繁种田间,一望无垠的绿色麦田里,一株株颀秀的麦苗拔节向上,长势喜人,焕发盎然生机。
“农民种田,为的是收成;我们种田,为的是试验;试验目的,是为了培育筛选出更好的小麦品种。一个小麦品种从试验到推广,至少需要10个年头。”中捷产业园区农务局相关负责人郭楠说,“今年,‘捷麦19’繁种面积约2万亩,预计亩产量250公斤,种子销量很好,每年都供不应求。”
为了克服盐碱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中捷农科所与省、市科研人员不断进行良种选育工作,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先后育成“冀麦32”“捷麦19”“捷麦20”三个自主研发品种,其中“捷麦19”是“冀麦32”之后推出的更加适宜旱薄盐碱地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促使中捷旱碱麦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目前,“捷麦19”已推广到沧州、天津和山东等地,年平均推广面积在100万亩左右。
与此同时,新疆和硕县已连续4年引进中捷旱碱麦进行适应性试验种植,其中,“捷麦19”亩产量高达720公斤,比当地推广种植品种增产8%左右。据统计,新疆盐碱土地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盐碱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可为全国旱碱麦推广种植、增产增效、环境改良提供样本。
“总书记关注旱碱麦产业化情况,让我们农业科研人员深受鼓励和鞭策。”郭楠表示,今年,中捷产业园区还种植了几千亩“捷麦20”繁种田,夏收后,这个旱碱麦新品种将会成为推动我市旱碱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员“大将”。“今后,我们将继续引进育种专业技术人员,加大旱碱麦研发力量和设备投入,持续提升育种技术,强力推进优质小麦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良种选育。相信随着新品种的推广和新技术的配套,即便是再贫瘠的盐碱地,我们也能粮满仓。”
从“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昔日“十年九不收”的盐碱滩涂正在变身“生态粮仓”,为保障粮食安全写下新的精彩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