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静静流过,环抱一城花树葳蕤。狮城公园里,一群少年正身着传统服装习练武术。他们的背后,新铸的铁狮昂首阔步。远处,高楼耸立在蓝天白云的幕布中,深远静美。随处可见的城市花园、傲然矗立的历代沧州名人铜像,还有那通衢大道上隆重推出的“沧州好人”公益展牌……
沧州的美,不仅体现在城市风貌上,更体现在城市的人文、历史、精神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是诗经的故里;飞扬豪迈,侠骨流芳,这是武术、杂技的故乡;从“沧州好人”到“好人之城”,好人文化让沧州美名远扬。
让我们先来看看那些令人感动的瞬间:一位普通百姓纵身跳到桥下,救起落水女子;一位出租司机捡到8万元现金归还失主,引得外地客商跪地言谢。在沧州,这样的好人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
沧州自古是侠义之地,也成就了沧州人乐善好施、诚信厚德的群体性格。持续十几年的“沧州好人”典型代表宣传评选活动,让“沧州好人”走进每个沧州人的生活中。这些各行各业草根英雄们的事迹被做成展牌,成为城市最亮的名片。
“沧州好人”在增加,“好人之城”建设也在不断深化。“抱起团儿来做好人”成了风尚。一年365天,爱心粥屋天天不打烊。每天早晨5点,志愿者们伴着星月从城市各个角落奔赴这里,只为让环卫工人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早餐。
“沧州好人”会让社会风气越来越好,经济发展越快越健康。很多来沧州的外地人说,生活在沧州,舒心、安心、放心。
轻舟驶过运河,水面上搅起一道道轻波银涟,沧州城的千年历史就在这波涟中闪现出最初的光影。
清乾隆初期,依据运河与渤海的优势,沧州盐行天下。古城沧州人口密集,经贸繁荣,但因为街巷狭窄,防火成为当务之急。当时官府并不管这类事,一个叫张光辉的热心人,联络起50多人,凑钱买了灭火装置,遇有火情义务救火。
时隔不久,他们的义举引起连锁反应,古城内相继成立了5个救火会。大家都不拿报酬。每到年底,由富商大户出钱宴请。救火会代代相承,清末民初时,他们用宴请看戏的钱办了新式学堂。沧州百姓的这种情怀传承至今。
耸立300多年的“沧海文明”坊,就是沧州精神的一种写照。沧州多义士、侠士,亦多文士、名士。他们中,有的功业卓然,却被历史遗忘和湮没,比如刘焘;有的流芳百世,至今仍时时被人记起,比如纪昀、张之洞。
他们身上体现的那种生命精神和人格力量,千百年来化为沧州的风、沧州的雨、沧州的雪,逐渐长成为沧州的灵、沧州的魂、沧州的根。这,就是成就“沧州好人”的土壤,也是沧州的大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