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0日
第04版:04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上接第三版)

和料、醒料、压制……5月17日,在“谷氏香事香薰”抖音直播间内,河北省级非遗项目传统制香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谷俊明,向在线的上万粉丝讲述中国香文化发展历史,让网友体悟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传承千年的中华香韵焕发着时代活力。

这只是我省创新非遗传播平台的一个缩影。2022年,我省推出以非遗与中华老字号产品为主的河北“非遗购物节”,共举办宣传展示活动221场、总参与人数9200万余人次,实现销售收入5526.58万元。打造首个省级层面非遗成就展示和传播平台“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通过道具体验、网红打卡等多种新型体验形式,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为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省推进非遗工坊产品常态化进社区、进景区。近两年,全省非遗工坊参加线上线下相关活动共961场次,建立了超过600家网络店铺,带动非遗项目近300项,工坊年产值达到37.4亿元。

■ 赋彩产业发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咱们丰宁剪纸的特色,就是‘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传承创新要建立在弘扬特色上。”丰宁满族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冬阁说。为了让老百姓身边的非遗项目赋彩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首先要加大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丰宁聘请非遗传承人授课,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技能培训400多期,培训农村学员1100余人。

与此同时,丰宁持续挖掘剪纸、布糊画等非遗文化潜能,今年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该县“非遗+扶贫+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曾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评价,在联合国南太平洋国际培训会议上向世界推广。

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充满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燕赵大地上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人们挥之不去的乡愁,又构成了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产业抓手。

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屯头村,全村2072户中有1875户人家从事宫灯产业生产,年产宫灯1亿对,产值20亿元;曲阳县雕刻、定瓷文化企业有2500余家,产业覆盖14个乡镇14万余人,年产值达80亿元……

织梭在线间飞动,机杼声吱吱呀呀,老式织布机再次唱响动人的歌谣……这是赞皇原村土布非遗工坊内的一幕。“工坊安排就业人员五六十人,年人均收入2.3万元左右,实现了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雪琴说。

今年2月,由我省推荐申报的“赞皇土布:好手艺带领妇女就业增收”“定瓷烧制:让传统技艺成为致富手艺”“曲阳石雕:雕刻就业创业的幸福画卷”等5个典型案例成功入选全国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成为我省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以文化产业赋彩经济社会发展,我省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出台省级层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政策,扎实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及“五个100”赋能示范工程,建设非遗工坊572家,设立8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0个省级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创建了55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4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

《易经》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移风易俗,让古老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实实在在惠及人民群众,赋彩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已成为燕赵大地上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2023-05-20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1432.html 1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