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1日
第05版:05

家风家训挂门口 家庭文明“种”心田

本报记者 杨静然 王 雪 本报通讯员 王 芳 高 成 史伟伟 摄影 魏志广

张相庄村家家户户挂着家风家训牌

家风家训展吸引村民驻足观看

前几天,记者来到盐山县盐山镇张相庄村时,正遇上村民张志海打工回来。身后,他家大门旁,挂着古色古香的绿色门牌。

张志海指着门牌自豪地说:“这是家训门牌,俺们家的家训是‘厚积薄发 志在必得’。自从把家训挂上门口,俺们一家子更自觉地向它看齐。”

走街串户看下来,“仁义为友 道德为师”“拼搏奋斗 励志笃行”“学无止境 永攀高峰”等家训牌挂在每家每户门口,让人目不暇接。

听说记者来采访家风故事,村民们纷纷凑了过来,争先恐后地介绍:“俺们家兄弟妯娌和睦,孝敬老人,乐于助人,家训是‘团结、和谐、勤劳、孝道’。”“俺们家几个兄弟,有种蔬菜的,有在外干买卖的,都很能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家训是俺们一直坚守的。”

……

村民们说起家训门牌背后的故事,话头儿一下子就打不住了。

让家风看得见摸得着

2011年,一直在外做生意的杨国强当选为张相庄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大家修村路、铺水道、装路灯、栽树苗,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让曾经脏乱差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看着村里的变化,杨国强又有了新想法。

“经济发展是一方面,精神引领才是根本。家风乡风好,陋习自然跑。你想想,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不用我们做工作,自己就会奔着好日子往前跑。”他说。

当时,盐山县正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家风家训建设活动,在杨国强的号召下,张相庄村成了首批示范村。他发动村民根据自家实际,搜集家庭典型事例,总结家风家训内容。村“两委”和乡贤再对内容提炼,统一制作成醒目的牌匾,挂上各家大门口。“家训挂了出来,家家户户按照家训内容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杨国强说,过去村民都不太讲卫生,乱扔垃圾的现象比较严重。现在,别说乱丢垃圾了,连吸烟者都会把烟头掐灭拿在手里,找到垃圾桶再扔进去。“好家风促进家庭文明,家庭文明又推动乡村文明,形成了良性循环。”他说。

“家训是俺自己总结的,还贴在自家大门上。要是不遵守,这脸面往哪儿搁啊?”村民刘国明走过来拉家常。他说,不光他家,自从村民们大门挂上了家训牌,大伙儿的素质都提高了。

约束行为也点燃追求

家风家训挂门边,不只约束了村民的不良行为,也点燃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今年48岁的刘龙光是一名听障人士,妻子张凤云44岁,也是一名残疾人。两个人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上要照顾老人,下要抚育两个孩子。夫妻俩从结婚那天,就跟父母住在3间“砖包皮”的老房子里,家里只有一亩半地。以前,刘龙光在建筑工地当小工,收入很少。张凤云一边照顾家一边种地,地太少,粮食都不够吃。几年前,在村里的帮助下,刘龙光在附近企业学会了冲床、电焊等技术,收入翻了好几倍。妻子靠着村里安排的公益性岗位,也有了固定收入。他们的家训是“人生在勤 不索何获”。如今,两人用攒下的20多万元盖了4间新房,日子越过越敞亮。

“油菜韭菜空心菜,小葱茴香木耳菜,茄子辣椒加苦苣,生菜菠菜加油麦……”在村北面自家的菜园里,刘金波一股脑地向记者报起了菜名。

66岁的刘金波是村里有名的劳动模范。张相庄村开展张挂家风家训牌活动后,刘金波思量再三,最后工工整整地写下10个大字——“勤劳家兴旺,懒惰软筋骨”。简单几个字,却道出了刘金波内心的想法和对未来的期望。

20世纪80年代,刘金波和妻子就开始了蔬菜种植和销售,建起了10亩菜园。刘金波选择了露地种植。在他看来,自己种菜园有几大优势:一是年轻时种过菜,积累了不少经验;二是本村离县城的蔬菜市场只有几公里路,自产自销很方便;三是蔬菜大棚的菜品供应季节性强,露地菜是最好的补充。每天他的蔬菜一到市场,便被一抢而光。

“家训牌挂在那,每天进进出出地看着,总像是有个人在提醒着俺,日子越过越有劲儿。”如今,刘金波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还带领不少村民靠种植露地菜走上了致富路。

家家户户都挂起了家训牌,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家风传承故事。

“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是杨国强的家训。2010年,杨国强的父母让三兄弟抓阄分家,老大抓到的是砖房,老二杨国强抓到的是新盖的大瓦房,老三抓到的是一块地基。杨国强二话没说,将自己的房子让给了三弟,还给了哥哥、弟弟每人一笔钱。他说,父亲一直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才,家庭和睦才是最重要的。

张相庄村家风家训牌挂起来后,全村庄文明之风日渐浓厚,村里还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评选“最美家风”“好儿媳”等活动。

将文明“种”在心田

张相庄村只是盐山县开展家风活动的一个缩影,在其他乡镇、村庄,同样能感受到家风促村风的和谐氛围,让人如沐春风。

盐山镇吴家阁村,400多户村民不仅挂上了自己总结出来的家训,村里还把各家的家规家训和以“卫生、文明、和气、向善”为内容的村训用宣传画制成了千米文化长廊。

在吴家阁村,村民们都对张金胜两口子交口称赞。这夫妻俩都没文化,这些年靠捡废品、打零工、干力气活儿养家糊口,但日子再难,张金胜也坚持让孩子读书。在他看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他曾挨家挨户地借钱,给孩子凑出学费。那一年,村里让总结自家的家风,不识字的他从嘴里坚定地吐出几个字:“让孩子读书。”如今,张金胜的儿子已经博士毕业,在上海安家,女儿也顺利读完了大学。

吴家阁村党支部书记刘刚亮说,家风家训,无形中教化村民积极向上,孝老爱亲。

在韩桥村,村里每年都要评选“十佳好儿媳”“爱岗敬业标兵”“五好村民”并进行表彰奖励,还制定村规民约,创作了《家风歌》。

孝老爱亲、邻里和睦已经不仅仅是刻在门牌上的文字,而早已深深地融入到了村民血液里,成为精神追求。

一路采访,记者感受颇深:小小的家训牌,传递的是乡村文明新风尚。将文明“种”进农民心田,才能让乡村脱胎换骨,迎来全新美好的未来。

2023-05-21 本报记者 杨静然 王 雪 本报通讯员 王 芳 高 成 史伟伟 摄影 魏志广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1551.html 1 家风家训挂门口 家庭文明“种”心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