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郭玉培 通讯员孟皓)日前,市委组织部等5家部门在全市实施社区工作者“1234”能力素质提升工程,推动基层党组织链条向下延伸,构建起多方共治新格局。
实施社区工作者“1234”能力素质提升工程,“1”即以“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群众满意的职业化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为目标;“2”即采取“市级示范培训、县乡全面覆盖”的两级培训方式;“3”即明确“初任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三类重点;“4”即围绕“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履职能力、工作作风”四个方面内容,精选各领域优秀业务骨干,甄选优质课程,开展专题培训,加强理论指导,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
据了解,市级示范培训按照“重点突出、示范引领、带动全域”的原则,结合“万人示范培训”,开展社区党组织书记集中培训和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专题培训,根据社区工作者亟待提升的本领水平、当前重点工作确定每期主题和参加人员,通过现场教学、实地观摩、视频授课等方式进行,每年不少于4期。
按照“自主统筹、分类分批、全面覆盖”的原则,此工程在市级示范培训的基础上提质扩面,县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全面轮训,做到“初任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三类培训类型全部覆盖,“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履职能力、工作作风”四项重点内容全部涉及。县级负责社区党组织书记兜底培训,一般每年不少于5天;社区“两委”专职成员初任和岗位培训,一般每年分别不少于3天和5天;其他社区工作者初任培训,一般每年不少于3天。乡镇(街道)负责兜底其他社区工作者岗位培训,确保每名社区工作者每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
针对新当选的社区“两委”专职成员和新招聘的社区工作者,在一年内开展初任培训。根据此类社区工作者人员性质科学设置课程,结合本地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重点围绕社区工作者职责权利义务、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服务基本能力、群众沟通交流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引导社区工作者拥有“一份为民情怀”,系好入职后“第一粒扣子”,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办好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
针对全体社区工作者,开展岗位培训。课程设置聚焦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基层治理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解读、加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新发展阶段社区治理的突出任务和操作思路、社区社会工作理念和专业手法、智慧社区建设等方面,采取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全面提升培训效果,推动社区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提升基层治理和为民服务能力水平。
围绕鼓励支持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和社会工作学历教育,40岁以下的社区工作者应当参加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要求,针对未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证书的社区工作者,就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等开展社会工作专题培训,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和社区社会工作专业能力。